整個建設過程,時時處處展現(xiàn)出鄖陽師專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為了節(jié)約資金,他們不但自己組織力量到漢江采挖沙石,還自己維修建筑工具和機械;甚至邊干邊學,從事一些附屬工程的設計、監(jiān)理,有的人后來還成為具有相當水平的土建工程專家。
經過近4年的艱苦建設,新校區(qū)主體工程基本竣工,1983年暑假,各專業(yè)全部從鄖縣搬到了丹江口。相比以往,這次搬家路程最遠,兩地距離100多公里,車運船載,跋山涉水,不但學校的儀器設備、個人的家具用品損壞了很多,有的教師還承受了金錢不能彌補的損失。朱山樵和王果愛夫婦身上發(fā)生的事就是例子。曾與翦伯贊共過事的朱山樵,從新中國初期開始在華中師大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教學與研究,“文革”前就是很有影響的知名學者;王果愛長期在中央機關從事外事工作,曾多次為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拔母铩敝校驄D倆下放到鄖陽山區(qū),后來又調到我校工作。朱山樵通過幾十年的研究,撰寫了一部填補國內外學術空白的專著《中國工業(yè)史》,但是,沒來及出版“文革”就爆發(fā)了,在一次抄家中書稿被紅衛(wèi)兵燒成灰燼。他不甘心半生的心血就這樣被毀掉,好在撰寫這部著作時積累起來的全部資料卡片還完整地保留著,這是他重寫書稿的資本。這箱重達20公斤的卡片是他的生命,走到哪里帶到哪里,不容半點閃失。這次從鄖縣向丹江口搬遷,他把這箱卡片交給王果愛保管,一再叮囑千萬不可大意??墒牵峒疫^程中的事情確實太多了,再加上年事已高,記憶力減弱,到了新校區(qū),王果愛竟然找不到那箱卡片。夫婦倆著急了,把所有東西翻了幾遍,最終還是不見卡片的蹤影。夫婦倆風風雨雨半輩子一直恩愛有加,從未紅過臉,修養(yǎng)很好的朱山樵這次實在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氣,在一通咆哮之后,一連七天都沒有理睬王果愛。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對此事還懷有深深的遺憾。
此后二十年,校黨委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學校的正規(guī)化、規(guī)范化建設上來,辦學實力日益增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一批批青年才俊從這里走向四面八方。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和學校辦學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鄖陽師專所處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越來越明顯。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與發(fā)展,2005年10月,鄖陽師專不得不再一次提出遷建的請求?;蛟S是對這所學校過去幾十年所付出犧牲的一種補償,或許是對這所學校寄予了特別的厚望,湖北省政府部門很快批準學校遷往十堰市城區(qū)。就這樣,鄖陽師專開始了歷史上的第六次遷建工程。經過長達8年的設計、施工,一座占地面積646畝,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規(guī)劃布局合理、建筑風格鮮明的大學校園在十堰市北京路拔地而起。2013年7月,新校區(qū)建設基本完成,學校主體和一萬余名師生員工遷入十堰校區(qū)。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臨近竣工的時候,這所“車輪上的學?!苯K于居有定所,再也不用四處遷徙了。
近六十年的時間內六次遷建,源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伴隨著這項世紀工程的始終,幾許奉獻,幾許犧牲,幾許悲壯。這一切,巍巍武當可以作證,滔滔漢水可以作證,幾代鄖陽師專人可以作證。從1954年開始,為鄖陽師專奉獻了畢生精力,也完整經歷了學校六次遷建的原校黨委副書記楊劍英老人,感觸頗深地如是說:“一所學校,平均每十年搬遷一次,史所罕見。學校在關鍵時刻能夠顧全大局,勇于為國家利益作出犧牲,這種精神值得肯定。但是,如此頻繁的搬遷,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流失了眾多的人才,嚴重地制約和影響了學校的發(fā)展?!?/p>
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不經歷如此頻繁的遷建、折騰,如果能像當時的其他同類院校一樣順利發(fā)展,鄖陽師專決不會是今天這種狀態(tài)。
雖然,鄖陽師專在多次遷建中失去了太多,但卻收獲了彌足珍貴的財富——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的鄖陽師專人精神。正是憑著這種精神,鄖陽師專人面對坎坷和挫折從不氣餒、從不服輸,在困境中埋頭苦干,奮發(fā)圖強,努力挽回遷建帶來的損失,不斷增強辦學實力,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被譽為“鄂西北基礎教育的脊梁”。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憑著這種精神,鄖陽師專人一定會為自己贏來一個美好的明天!(云 詩)
查看评论(337)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