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價博弈困惑:成本誰擔
8月28日,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水利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在丹江口市聯合召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價工作座談會,沿線5省市及長江委、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建管局、中線水源公司、漢江集團等相關部門和企業(yè)參加了會議。與會各方圍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價定價原則、水價構成要素、水價測算方式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協(xié)商。
據參會人士透露,會上水價的爭論很激烈,調水區(qū)希望水價能體現他們已做出的犧牲和今后保護水質所要付出的努力,而受水區(qū)則強調工程的公益性和民生性。由于與會各方只有湖北是純調水區(qū),在水價定價權上幾乎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以至于湖北代表會后感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p>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相關人士說,對用戶水價可承受能力,普遍采用世界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建設部等部門提出的評判標準,即水費支出占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超過2%,工業(yè)用水成本支出占工業(yè)產值的比重不超過1.5%。經測算,如果按照“保本、還貸、微利”原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水價到達北京的每立方米不超過3元。
調水在即,“謎一樣”的水價導致社會上出現一些不靠譜的推測,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南水北調工程一立方米水的供水成本高達20多元。對此,許新宜說,這個數字的確存在,但不是供水成本,而是單方水投資,這個概念跟水價沒有任何關系。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年調水95億立方米,總投資大約2000多億元,平均下來是單方水投資約20多元。但水價是水價,不是單方水投資。
據對全國近百項調水工程的研究分析,單方水的投資與水價之間存在一種統(tǒng)計關系,即單方水投資的10%接近于工程水價。這樣分析下來,中線水的價格大概是2元多。
不過,這些算法也引來水源區(qū)的質疑:由調水帶來的損失算不算調水的成本?漢江集團相關人士說,為了保調水,漢江集團6臺發(fā)電機組基本上只有兩三臺出力,導致發(fā)電量同比大幅下降,到今年8月,水電營業(yè)收入同比減少3.23億元。
丹江口市物價局負責人認為,不管最后“南水”如何定價,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qū)為保護好丹江口水庫水質,失去了相關產業(yè)發(fā)展機會,國家應該設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qū)生態(tài)補償基金”,由各受水地按照用水量每立方米0.2元的標準計入水價中,對核心水源區(qū)進行補償和產業(yè)扶持。(記者 袁志國 魏夢佳 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