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課堂上,測繪這個看似枯燥的學科,不僅與哲學相關,與歷史、生物甚至天文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信手拈來各種小故事:黃帝戰(zhàn)蚩尤時三天三夜困在大霧中,多虧發(fā)明了指南車才打贏這一仗;因為有定位基因,人類才有方向感和距離感;用射電望遠鏡可以測量星系之間移動的距離,讓我們知道宇宙是否在加速膨脹……

  葉曉彤聽得一愣一愣的,“很多完全沒想到的地方,突然被啟發(fā)到了”。這些院士仿佛是站在山頂上的一小撮人,他們的視線穿透遠古和星空,順著他們的目光,葉曉彤窺見了一個極開闊的地帶。

  這正是開這門課的目的。在寧津生看來,這些剛從高中畢業(yè)的孩子,不一定能完全聽懂課,但他們會對測繪有一個“感性認識”,知道這個學科不再是傳統(tǒng)的野外作業(yè),它有很多高科技、很前沿的東西。

  干過10年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的他記得,開這門課前,很多學生不愿學測繪。雖然這所學校的測繪專業(yè)在全國排名第一,但每年錄取的新生里,十個就有七八個第一志愿不是測繪,兩三個強烈要求轉專業(yè)。

  卸任校長后,寧津生聽說,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也是這個情況。他們嘗試開了一門“院士課”,效果很好,轉專業(yè)的學生少了很多。他很興奮,和幾位院士一商量,大家一拍即合?!芭c其靠輔導員去勸,去做思想工作,不如靠院士去講?!?/p>

  一晃,20年過去了。同濟那門“院士課”早沒了,武測合并到武漢大學,校名都沒了,幾位院士從中年邁入了暮年。唯一不變的是,他們依然堅守在這門課的講臺上。

  最好的教師要到一線搞教學工作

  協(xié)調這門課并不容易。幾位院士和教授,分屬不同學院,且常有外單位院士加入,實際授課院士往往不止6位。聽課學生多達上千名,需要分成好幾撥兒。

  龔健雅院士記得,武測與武大合校后,這門課受到很大沖擊。武大有些領導不理解,“為什么要花這么大力氣做這個事?”但寧津生很堅持,他一定要把這門課繼續(xù)開下去。

  “我們這6個院士,之所以對教學這么熱愛,都是受到自己的老師的影響?!睂幗蛏嬖V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給新生上課,他有時會特意留出一頁PPT,放上夏堅白、王之卓、葉雪安等老先生的黑白照片。

  很多新生對這些名字并不熟悉。盡管他們創(chuàng)立了武測,后輩的研究成果飛上了太空,登上了珠峰到達了南極,但與他們的故事,卻逐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1955年年初,身為同濟大學副校長的夏堅白,呼吁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所民用測繪高等學校。

  一年多后,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成立,同濟大學等5所高校測繪師生隨遷至武昌。剛從同濟大學測量系本科畢業(yè)的寧津生,被分配至這所學校擔任助教。24歲的他跨入校門時“有些失落”,他原本憧憬著去生產一線,“做一些實際的工作”。

  這座新成立的大學,位于珞珈山南麓。原先是一片荒涼的墳塋,經過400多天的晝夜奮戰(zhàn),低低矮矮的山丘上終于冒出了幾棟紅磚小樓。

  在這片簡陋的校園里,寧津生徹底改變了人生志向。那些因測繪教育集聚于此的教授們,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半個多世紀后,回憶起那些教授,老人眼中放出亮光。

王之卓(中)、李德仁(左)、龔健雅師生三代院士合影王之卓(中)、李德仁(左)、龔健雅師生三代院士合影

  這所新學校擁有5位一級教授,數(shù)量在整個湖北省首屈一指。其中多位曾任著名大學校長:夏堅白曾在解放前出任同濟大學校長,王之卓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金通尹曾任北洋大學代理校長,陳永齡曾任華南工學院副院長。另一位一級教授葉雪安,曾是中國第一個測量系的系主任,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他帶著同濟測量系師生,拖著笨重的儀器,一路逃難一路講課。

  在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中,教授們努力保住一塊教學的講臺。首任院長夏堅白極力主張“最好的教師要到一線搞教學工作”,在他的倡導下,所有一級教授都親自給新生上課,包括他自己。

  教授之間相互聽課評價,這是建校時便創(chuàng)立的制度。夏堅白常穿著膠底鞋,悄悄出現(xiàn)在教室中。

  教師上臺講課,被視為一件頗為神圣的事。在開學前,王之卓總會將一學期的課程全部備完,寫好講課筆記。講課前一周,再修改補充,考慮教學方法。到了課前的那天晚上,再把第二天所講內容全部仔細備一遍。他的講課筆記由于多次補充,寫得很亂,別人看不懂。

  作為剛畢業(yè)的年輕教師,寧津生必須先從助教干起,除了為講課教授畫掛圖、批作業(yè)、給學生答疑外,他還得像學生一樣老老實實坐在教室里,聽教授們上課,學習怎么教書。3年后,他才有資格登上講臺。

  寧津生記得,那時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很好。每個星期,老師會到學生宿舍答疑,因為學生多,“往往一兩個小時的課程,答疑時間就有六七個小時”。野外實習時,師生更是形影不離,吃住都在一起。

  如今“院士課”上的多位院士,都在這個時期考入這所大學。和現(xiàn)在的大多學生一樣,測繪并非他們的第一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