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部地區(qū)一個貧困縣的城中村,湖北黃岡團風縣羅家窯沒有房屋拆遷造就的千萬富翁,但土地增值確實給不少人提供了一夜致富的捷徑,或者至少是這樣的機會。而機會能不能把握住,還得看各自的本事。于是本來溫情脈脈、守望相助的鄉(xiāng)村,在利益的爭奪中變得復雜起來。
村里人人感覺吃虧
宅基地是當前困擾羅家窯的最大矛盾。在村支書童建文的辦公室里,記者幾乎每次都會碰到前來要宅基地的村民。童建文80歲的母親說:“天天都有人到家里來要屋基,兒子不在家,他們就來找我,跟我說有什么用呢?”
其實,羅家窯絕大多數(shù)村民并非沒有房子可住,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家家戶戶要屋基的局面呢?原來,由于地處縣城中心,羅家窯村所有土地都在規(guī)劃的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范圍之內,為了便于以后村民房屋拆遷還建,村集體和政府協(xié)商,預留了200畝土地。
這些預留地在村子東頭。早些年,那里還比較荒涼,水電路不通,距離縣城中心又遠,很多村民都看不中在那里建的房子,有人不愿要,有人干脆賣掉地基。但是一兩年后,房地產市場活了起來,縣城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張,那些不被看好的地基或房子轉手一賣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元。
村民們看到利益,紛紛向村集體提出劃撥宅基地。他們有各種理由:兒子分家了;女兒雖然出嫁但是戶口仍在村里;現(xiàn)在的住房破舊、漏雨,又在紅線范圍以內,不能重修重建……一些村民在征地時提出條件,不給宅基地就不退地,為了盡快完成征地任務,村里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有些人要一處,賣一處,又要一處;有關系的多要,沒關系的要不到;有狠的可以要好幾處,老實的一處也要不到。”有村民這樣描述村里的宅基地亂象。一名老年村民,以退地為籌碼,或鬧或訪,竟然先后要到7處宅基地。還有縣鄉(xiāng)干部、做生意的人也到村里要到了宅基地。
這些宅基地上建起了新的小區(qū),而整個小區(qū)有一半左右的住戶不是本村的村民,這更加劇了村民們的不公平感。他們一方面認為村里有些人得到了太多好處,而“老實人”卻什么也沒有得到;另一方面反映當時的村干部將宅基地做人情送給外面的人,甚至拿去做交易。
在這種情況下,村里幾乎人人感覺自己吃虧,沒有要到宅基地的與要到宅基地的攀比,要到一處的與要到多處的攀比,甚至那名要到宅基地最多的老年村民也說:“不要拿我和普通村民比,老實人沒辦法,要比就拿我和干部比?!?/p>
陷入這樣的利益糾結泥淖,羅家窯村的宅基地分配和征地工作都被耽擱多年,這也影響了縣城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規(guī)劃從羅家窯村穿村而過的人民路一直未能修通。對此,村里的“精英”多有不滿,認為部分村民為了眼前利益,阻擋了羅家窯的城鎮(zhèn)化進程,實際上損害了全體村民的發(fā)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