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六旬的夏姨在自家的后院內(nèi)做年夜飯。過年是大節(jié),得用大鍋,再加上柴火飯菜足夠香。 年過六旬的夏姨在自家的后院內(nèi)做年夜飯。過年是大節(jié),得用大鍋,再加上柴火飯菜足夠香。
臘味拼盤。 臘味拼盤。

  湖北石首市秀林大道太平坊村,大部分村民仍在酣夢里,裊裊炊煙從一座三層小洋樓里升起,后院廚房內(nèi)也燈火通明。年過六旬的夏姨還是按照往年的習慣,凌晨4點便開始準備年夜飯。

  年三十中午12點,村里各家在貼完對聯(lián)后開始吃年夜飯。年夜飯為什么從中午開始?長輩說是因為老祖宗逃難時饑餓難耐,等不及天黑吃大餐,于是便將節(jié)日的正餐都放在了中午。到后來生活寬裕,這年夜飯就從中午12點一直吃到晚上12點跨年。

  從天還沒亮到中午,這短短幾小時里要做出十幾道菜,而且是燒、煮、煎、炸、炒翻著花樣來做,真不是一件輕松活。當天一大早,住在同城的女兒提前趕來幫忙做飯,生火、燒水、切配料,有了個好幫手,夏姨顯得格外開心。

  今年的年夜飯,夏姨精心挑選了臘雞、臘肘子、臘腸、臘魚等食材,準備做個臘味與活鮮相結(jié)合。這些臘味都是夏姨自己腌制的,從去年冬至起就掛在她家的陽臺上。

  湖北石首制作的臘肉屬于風干肉,將肉腌制后掛在室外通風處風干即可,一般選在冬至之后制作。冬至標志著數(shù)九寒天的到來,冬臘月的水則稱為臘水,因此在冬至之后和開春前,用“臘水”腌制過的魚肉,才能稱為臘魚臘肉。

  夏姨自出嫁以來,做了四十多年的年夜飯,以臘味做主打菜是后來二十多年的事情。上世紀60年代,夏姨當時在農(nóng)村,家境貧寒,年夜飯只有四菜一湯,分別是大頭魚、肉燉蘿卜、腌菜、白菜和雞蛋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她家里開始做生意,經(jīng)濟狀況逐漸好轉(zhuǎn),現(xiàn)在不僅住上了洋樓,家里的臘魚臘肉到處都是,現(xiàn)在是天天都在“過年”。

  紅燒臘肘子、臘雞火鍋、清蒸臘腸臘魚……隨著太陽爬上來,臘味香氣從夏姨的廚房飄散出來。年夜飯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臘雞,這道菜有“清泰平安”之意。雞的哪個部位歸誰吃也十分講究。據(jù)說家中主要的勞力要吃雞爪,意味著來年可以“抓財”,而年輕學生則需要吃雞翅膀,意指能展翅高飛,而其余的人則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

  十二點啦,準備開席,精心準備的臘味菜肴擺滿一桌。這里的年味既看得見,又聞得著。

  攝影/撰文:南都記者 劉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