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是講怎么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和具體要求。其關于武漢的表述是:原則同意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請你省按照《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附后),指導武漢市編制具體實施方案。武漢市要緊緊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zhàn)略目標,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全面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委將對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給予指導支持。其關于鄭州的表述是:為加快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更好發(fā)揮輻射帶動作用,我們制定了《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現印送你們。請你省按照《意見》要求,指導鄭州市編制具體實施方案。鄭州市要緊緊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zhàn)略目標,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全面提升經濟發(fā)展水平和輻射帶動功能。我委將對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給予指導支持。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內容有二:一是兩個城市都有“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支持某某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和“我委將對某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給予指導支持?!边@等于把武漢、鄭州正式列入了建設計劃;二是對兩市都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zhàn)略目標,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全面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這可以看作是對武漢、鄭州下達的目標任務書。
總之,無論是參照我國國家中心城市已有的出場方式,還是比較武漢、鄭州和已有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內容和目標,都應該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即我國目前已有8個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
相關新聞》》》
武漢、鄭州啟動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中部“雙子星”重新定位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周慧 北京報道
春節(jié)前夕,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關于支持武漢和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一個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一個是長江中游龍頭城市,具體如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文件給兩個城市都有了新的具體定位,也提出了兩個城市的短板和補短板的思路。
一位接近國家發(fā)改委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央層面批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并不代表這座城市就是“國家中心城市”,政策主要是調動地方積極性,但關鍵是看如何建設。
定位各有側重
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是武漢和鄭州多年的目標。
從經濟總量來說,武漢遠超過鄭州,不過鄭州近年也追趕迅速。2016年武漢GDP為11912.61億,增長7.8%,鄭州GDP為7920億,增長8.5%。
顯然,武漢依舊是中部的龍頭。文件稱,武漢市城區(qū)人口居沿江城市第3位、地區(qū)經濟總量居第4位,具有支撐長江中游地區(qū)和承啟上下游的獨特作用。
《關于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武漢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為支撐,加快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對于鄭州,《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對其定位仍然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和內陸進出口大市。
文件稱,推進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引領中原城市群發(fā)展和支撐中部地區(qū)崛起,有利于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積極服務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武漢大學區(qū)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武漢的定位更突出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經濟中心”和“高水平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
另外文件還提到,“堅持立足中游、引領中部、服務全國、 鏈接全球”,回答了過去民間關于“武漢在哪里”的疑問;而鄭州重點在強調輻射“中原城市群”,以及綜合交通樞紐。
如何補短板?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成為這兩座城市當下最熱門的議題。
2月2日,鄭州市委書記馬懿主持召開市委議事會,研究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工作。
武漢市政府一位人士也提到,目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的重頭工作,即將召開的武漢兩會,代表委員都在咨詢跟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相關的議案、提案。
國家發(fā)改委文件也提及鄭州和武漢的短板。文件稱,鄭州地處國家“兩橫三縱”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格局中,陸橋通道和京哈京廣通道交會處,但是,經濟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力不強,區(qū)域輻射帶動作用發(fā)揮不足;另外,鄭州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jié)點城市,但目前開放水平不高、窗口作用不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fā)現,鄭州人口數量在河南排第二,低于南陽。在經濟總量方面,2015年,武漢在湖北全省的GDP占比為37%,而鄭州在河南的占比不到20%。
鄭州市長程志明在2月2日的講話中也表示,鄭州最大短板是經濟實力和創(chuàng)新不足。他指出,鄭州要厚植優(yōu)勢,打造面向國際的樞紐城市,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把潛力盡快變成現實。
國家發(fā)改委文件稱,武漢的短板是“一城獨大”和“大而不強”。武漢城市圈建設滯后,高端服務功能不足,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強,還難以發(fā)揮長江經濟帶中游地區(qū)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支撐作用。
吳傳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和鄭州相反,武漢在湖北乃至在中部,不管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口總量都是一城獨大,但是其對周邊的輻射力卻有限,離文件提到的“服務全國、連接全球”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也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補的短板。
吳傳清說,文件給武漢短板也提出了思路,包括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增強輻射中部的現代服務功能、打造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構筑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
1月22日,履新不到一個月的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提出,打造“長江新城”。未來5年,武漢要對標上海浦東新區(qū)、天津濱海新區(qū)、廣州珠江新城等,以世界一流標準,建設長江新城。他提出規(guī)劃優(yōu)化武漢長江主軸,重點圍繞主城區(qū)長江段,打造世界級城市中軸文明景觀帶。
吳傳清認為,這跟“堅持立足中游、引領中部、服務全國、鏈接全球”的國家中心城市定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