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會面孔|武大校長竇賢康:引才更多面向海外,給中國做增量
2016年12月,空懸月余的武漢大學校長一職,由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的竇賢康接任。
那一年,50歲的竇賢康也成為了最年輕的中管高校校長。時值“雙一流”名單即將出臺的矚目時刻,以及各城市與高校用大力爭才的關頭,公眾對于這位研究地球與空間科學出身、在中科大長期主管人事工作的理工男將如何主政武大,一時間關注頗多。
這兩年多的時間里,竇賢康與武大一同歷經(jīng)了“雙一流”建設、組建公共科研平臺、率“BOSS團”海外引才、櫻花季免票等諸多武漢大學“大事記”。
2019年3月3日,北京,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在即,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竇賢康在京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詳解武大當前所面臨的重要節(jié)點與挑戰(zhàn)。

對話竇賢康
“雙一流”:建設經(jīng)費都投入在學生和實驗室上
澎湃新聞:根據(jù)武漢大學“雙一流”建設方案提出的短期目標,2020年就要初步建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時間還有不到一年,這個目標實現(xiàn)了嗎?
竇賢康:“雙一流”大學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今年到明年,如果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具體的目標,我覺得并不現(xiàn)實,但是武漢大學確實是在不斷努力的。
我們從去年開始實施“人才強校年”,近幾年,我們的人才隊伍建設、科學研究進步都是比較明顯的,在幾個重要的高校排名體系里面,都可以明顯看到武大的進步。
比如今年在《泰晤士報》公布的中國高校排名里,武大排在全國第八名;我們國內(nèi)招聘人才增長的絕對數(shù),兩年來在國內(nèi)高校里都是排在第六位。但我們也不能光看排名。高校應該按照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人才隊伍、科學研究、學生培養(yǎng)等多方面投入努力。至于一些確定的建設目標,相信隨著大家的不斷努力,是一定會實現(xiàn)的。
澎湃新聞:“雙一流”大學建設備受關注的一個原因,也與國家投入較大的建設經(jīng)費有關。武大是怎么運用建設經(jīng)費的?如何花到“刀刃”上?
竇賢康:我自己此前在幾所高校任職過,我認為大學實際上對于建設經(jīng)費真沒有太多的浪費?!半p一流”的建設經(jīng)費,我們都投在了改善武大上。比如過去這兩年是武大的“以學生為本年”,我們在不斷地改善學生食堂、圖書館、宿舍、教室,引進來的更好的教學設備首先都給了學生。另外,我們的經(jīng)費大部分都投入到實驗室上去了。
國家在快速發(fā)展,高等教育在不斷發(fā)展,我們還要追趕世界上的先進國家,所以我覺得大學的經(jīng)費大體上是不夠的。比如武大,我們就在不斷募集社會資金,校友去年捐了5個億,都用來支持學校的人才隊伍建設和基礎科研設施建設,這也部分了緩解學校財政方面的壓力。
爭才:高?!盎ネ趬δ_”意義不大
澎湃新聞:自從你出任武大校長以來,在人才引進方面有很多動作,甚至還率領“武大BOSS團”海外引才。現(xiàn)在還有哪些新的舉措嗎?
竇賢康:這兩年武漢大學人才引進的步伐是非??斓?。對于引進人才,首先一定要把現(xiàn)有人才穩(wěn)定住,其次是從各地,尤其是海外引進一大批比較優(yōu)秀的青年人才。
為人才營造環(huán)境很重要。保證待遇固然關鍵,這也是大家都在盡力去實現(xiàn)的,但是成功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環(huán)境,是比較難的。我經(jīng)常到科學研究院實驗室里面去,了解科研人才的實際情況,解決他們面臨的很多實際問題,我覺得,應該讓真正有水平的科研人才得到更多的發(fā)言機會,參與到學校管理之中去,才能夠確保營造良好的人才環(huán)境。
其次,我們也在加強人才引進和科研平臺建設的資金支持。湖北省在人才引進和平臺建設方面給了武大10個億,連續(xù)支持我們5年。這筆資金主要就是用來引進人才、購置設備、建造大型科研平臺,讓年輕人才來到武大以后,能夠很快上手來做科學研究工作。
澎湃新聞:春節(jié)之后,各地又開始掀起新一輪的人才爭奪。武漢是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大學助力武漢提升城市競爭力,是如何為留住人才做貢獻的?
竇賢康:在對人才的競爭上,大學之間的競爭是比較激烈的。武漢雖然是國家中心城市,但是對比坐落在北上廣深或者沿海城市的高校,武大在地緣優(yōu)勢上還是面臨著或大或小的人才競爭壓力。
但是位于武漢的兩所重點高校,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都在盡心地去爭取把人才留在武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就拿去年來說,武大的人才增長在全國高校中排在第六位,華中科技大學也排名靠前。在眾多自身優(yōu)勢與地理優(yōu)勢都較好的高校中,我們還能保持在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對于提升武漢的城市競爭力也是很強的支持。
能有這樣的成績,最主要的原因就學校的主要領導對人才的充分重視。以我個人來說,我一直覺得人才就是排在第一位的。此前我在中國科技大學主管人事期間,學校雖然位于合肥,但是國字號人才的比例是全國高校里面排名第一的。所以說,無論學校處在哪個城市,只要把工作做到位,真正展現(xiàn)出自身的實力與吸引力,必然會有后續(xù)效應,人才真正到來之后擁有好的生活工作條件,有利于成長和發(fā)揮的學校氛圍,他自然就會留下來。
澎湃新聞:如你所說,高校近年來對于人才的爭奪非常激烈,你怎么評價這樣的局面?武大是如何參與競爭的?
竇賢康:首先,武大現(xiàn)在引進人才更多的還是面向海外,我們希望能夠給中國做增量,而非內(nèi)部競爭,今年6月份,我還會到美國去引進人才。其次,無序的競爭是不好的,高校不斷提高待遇去“互挖墻腳”意義不大。
但是也要客觀看待。有時候正常的人才流動也有必要的,對提高大學的整體實力也是有好處的。如果你不重視人才待遇,不能創(chuàng)造好的氛圍,人才的離開雖然會給你帶來壓力,但也會促進你改善工作。所以,人才流動要辯證看待,避免無序挖角,要有序有效地合理流動。
校園建設:武大正募集資金建設科研大樓
澎湃新聞:近些年很多高校開始從中心城市向外遷或在城郊新建校區(qū)。武漢大學目前只有一個主校區(qū),這對于學校的發(fā)展會不會有限制?武大有沒有擴大學校規(guī)模的想法?
竇賢康:大學確實需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空間。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大學都積極擴展新校區(qū)。其實武大在辦學資源方面是很受限的,學校占地5000多畝,但是有很多民國時期建筑,都作為文物受到保護,我們不能輕易改進或重建。另一方面,我們校園里有一部分是東湖風景區(qū),對建筑層高有很大限制,我們在科研用房方面也是短缺的。
我們的信息學部、測繪學院所在的位置,對建筑層高是不受限的,所以我們也在募集資金,準備規(guī)劃建設一個比較大的科研大樓,購置高精尖設備進入。對于武大醫(yī)學部的9號樓,我對他們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留出足夠多的給大家利用的公共空間,做好公共實驗平臺,另外我們推行一些實驗平臺動態(tài)管理辦法,實現(xiàn)動態(tài)的流動,有項目就進去,沒有項目的出去,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管理辦法,我們會留出最大可能的空間給正在引進的人才。
澎湃新聞:武大也是一個“網(wǎng)紅”學校,慕名而來的游客特別多,尤其是每年櫻花季。去年武大取消了游客賞櫻的門票,改為免費預約制度,同時加大了管理,這會不會給學校財政帶來壓力?今年櫻花季會有新的措施嗎?
竇賢康:我剛擔任武漢大學校長的時候,就面臨著櫻花季要不要面向游客收費的討論,我堅持認為,不應該收費。大學有其社會功能,很多人愿意到武大來了解一下,感受大學文化,這對大學來說,是應盡的社會職責,所以這種收費我覺得沒道理。但是畢竟來武漢大學看櫻花的外來游客那么多,需要把相關的管理工作做好。為了不讓游客白跑一趟,我們采取網(wǎng)上預約措施。
但大學畢竟是一個教學科研機構(gòu),我們不可能讓校園里面擁擠著幾十萬人,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我們要控制人流。所以學校的經(jīng)費和人員投入是很大的,我們每年要投入大量的安保力量,還要對道路進行必要的整治,對大量人流采取分流疏導,也要避免對教學科研產(chǎn)生沖擊,所以只有采取必要的投入,才能確保游客到學校之后既能游覽得好,又能做到安全有序。如果說今年櫻花季的新舉措,應該還是會繼續(xù)采取網(wǎng)上預約。
學術監(jiān)督: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澎湃新聞:近段時間以來,有一些學術不端事件爆出。武漢大學在學術監(jiān)督上是怎么做的?
竇賢康:學術不端行為在學術界是不能容忍的,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原則。武漢大學對學術不端行為也是零容忍的。其實不只是在國內(nèi),最近西方也曝出來很多學術不端行為。實際上,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很難完全避免的,就像經(jīng)濟領域,只要經(jīng)濟發(fā)展,就會滋生出經(jīng)濟犯罪,道理是一樣的。中國近年來的學術產(chǎn)出增量很大,這里面就必然會出現(xiàn)魚龍混雜的現(xiàn)象。
所以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處理到位,因為學術上出現(xiàn)問題會影響終身。我們一直在不斷地對青年科學家講,這一定不能走“捷徑”。文章是白紙黑字,一旦被查出來,你甚至沒有改正的機會,做投資可以“別處開花”,但學術造假只要抓住一次一輩子完蛋。
武大在學術監(jiān)督上,一方面,我們不斷通過宣傳來提醒學者,尤其是科學家,堅決不能做學術不端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對于他人舉報的學術不端行為會迅速進行謹慎查處,還原公正,讓真正的學術專家來評判是否屬于學術不端行為以及其惡劣程度,然后再做合適的處理,要讓我們的決定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
責任編輯:鄧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