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之“隨”,其名最早源于遠古的“隨氏族”。據(jù)戰(zhàn)國時史官撰寫的《世本·作篇》記載:“隨,作笙。長四寸,十三簧,像鳳之身,正月之音也。”宋衷注:“隨,女蝸氏之臣?!庇纱丝梢?,“隨人”不僅是遠古時代創(chuàng)制笙簧、酷愛歌舞的氏族,而且還是“女皇”女蝸氏的“臣子”、“諸侯”或后裔,為女媧氏、神農氏、烈山氏同血緣關系的氏族部落。是時,“隨人”先以“兕”為圖騰(“兕”即“犀”之異名,“兕屬雌,犀屬雄”)后又演變?yōu)槌绨荨磅埂眻D騰,是生存、繁衍于南方大洪山的土著氏族,賴以漁獵為生計,后來擴展至桐柏山區(qū)。其中一支族“烈山氏之子曰柱”,“烈山澤而焚之”,開創(chuàng)了原始農業(yè)和飼養(yǎng)業(yè),故又崇拜“?!薄磅埂眻D騰,至今隨州地區(qū)仍保留崇敬“獨角獸”(即“兕”)“豬頭插筷子”(即祭祀烈山之子柱)的習俗。
隨氏族日漸發(fā)展壯大,其中一支族隨為帝向北擴張。虞夏至商初,隨人在中原建立“犀”方國。同時,從商代中期至戰(zhàn)國末期,先后在隨境有“厲”、“隨”、“唐”三個諸候國建置都邑,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其中“隨”、“唐”三個諸候國建置都邑,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其中“隨”、“唐”封建隨境。
從秦代至今的二千多年間,隨州建置雖然變遷頻繁,但大部分時期或設郡、州,或置專署,成為江漢、鄂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戰(zhàn)國末,楚滅隨建縣,秦漢因之。晉設義陽郡,南北朝改設隨陽郡,后又改為隨郡、北隨郡;北周設漢東、義陽二郡。西魏隨升為州,轄郡、縣。隋仍設州,后廢州設漢東郡。唐改郡為隨州。宋、元仍為隨州。民國后廢州為縣,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湖北省三專區(qū)公署設在隨縣。
隨州地靈人杰,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始皇、漢武帝仰慕大洪山的天然靈氣和秀麗山川,先后赴大洪山巡視,故有“祭堯舜于九嶷山(即大洪山)”之說;西漢末,平林(今隨州古城畈)人陳牧、廖湛舉兵起義,號“平林兵,擊潰王莽軍,建立東漢王朝;晉太康九年,武帝司馬炎封司馬邁為隨郡王、置隨國;太安二年,義陽(今隨州北境)人張昌聚饑民起義,立劉泥(立沈)為帝恢復漢朝,建元“神鳳”,宋時隨州還涌現(xiàn)出孟宗政、李庭芝、邊居誼等一批著名抗金抗元將領、民族英雄;元末,梅丘里(今曾都柳林古城畈人)人明玉珍率眾起義,后加入紅巾軍,入川后自立為帝,建國大夏;明崇禎十年,農民義軍張獻忠、李自成部克隨州,建立了隨州歷史上第一個革命政權,任汪鷺為隨州牧;清咸豐五年,落湖里(今曾都區(qū)長崗鎮(zhèn))人趙邦壁舉兵起義,克隨州、德安等五個州府,建國后宋。隨州人林翼支、方維、謝石欽、李亞楠、吳少伯等近千人參加武昌起義,并擔任軍政要職。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隨州更加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大革命時期的工農青婦運動如火如荼;土地革命時期的隨縣“秋收暴動”成功,建立了三個蘇維埃政權,湘鄂西、豫鄂皖兩個中央分局擴大會議在隨境召開,紅四方面軍從隨南開始長征;中央鄂北特委機關設在隨州高廟;抗日戰(zhàn)爭時期,隨縣是鄂豫邊區(qū)抗戰(zhàn)的指揮樞紐,中共鄂中省委、隨棗地委、豫南地委、洪山地委均設在隨州境內;鄂豫邊區(qū)抗敵工作委員會、管轄十三縣國共抗日聯(lián)合政權在隨縣均川成立;新四軍第五師在隨南九口堰建軍,隨州境內建立了三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解放戰(zhàn)爭時期,江漢區(qū)黨委、行署、軍區(qū)和洪山地委、專署、軍分區(qū)始終駐設隨縣。
1949年5月16日,隨境隨縣、洪山縣并列,分別隸屬孝感、襄陽兩專署。1955年4月30日,湖北省人民委員會13號命令,將洪山縣制撤銷,其轄區(qū)分別歸并宜城、鐘祥、棗陽和隨縣。
1979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以原隨縣城關鎮(zhèn)和北郊公社為基礎,設立隨州市,與隨縣并存。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164號文通知,撤銷隨縣建制,其行政區(qū)域并入隨州市。11月20日,縣、市正式合署辦公。
1991年8月2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45號文決定,把隨州市的發(fā)展列入全省統(tǒng)籌規(guī)劃中,各項計劃指標直接單列。
1994年11月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152號文件通知,隨州市由省直管縣級市。
2000年6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地級隨州市,原縣級隨州市改名曾都區(qū),隸屬地級隨州市;代管廣水市。
2009年,國務院批準隨州市重新設立隨縣,即在原隨州市曾都區(qū)(市政府所在地)區(qū)劃范圍內,劃出部分鄉(xiāng)鎮(zhèn)成立隨縣,曾都區(qū)繼續(xù)保留;隨州市管轄隨縣、曾都區(qū),代管廣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