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3年離婚率最高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兩位助理審判員潘庸魯、沈燕,曾研究了2011 -2012年上海某區(qū)法院200件離婚案件。這些案件中至少一方是80后,且都是申請判決離婚而非調解結案。
婚姻中有“三年之痛、七年之癢”的警示,她們發(fā)現,對于80后婚姻來說,這個時間已經提前。在結婚兩年內申請離婚的為26%,而在三年內申請離婚的已經超過40%,至于婚姻存續(xù)7年后申請離婚的已經少之又少,僅為9%。
一個案例是這樣的:一對80后在2008年11月1日認識,相識16天后結婚,然后不到一年又以缺乏了解為由申請離婚。另一位教授也曾提到,他知道的80 后青年“閃婚閃離”的最快速度是 25 分鐘。
“80后缺乏與對方磨合和適應的耐心,對婚姻不理性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自身性格的問題導致了申請離婚的時間整體提前和人數激增。這不能不說是社會浮躁之氣在個體身上的顯現?!眱晌恢韺徟袉T這樣判斷。
寧夏銀川的姑娘孟雪,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從相親到結婚的全部過程。2014年12月初,她與前夫相親,當月14日訂婚,20日結婚。舉辦結婚典禮的那天,不過是他倆第五次見面而已。
相親一周后,男生托了紅娘,直接到孟家提親。孟雪有點發(fā)蒙。相親只持續(xù)半小時,在雙方父母的陪伴下,他倆直接對話都沒有幾句。那之后,他們甚至沒有短信、電話,怎么突然就要結婚?
她對前夫的印象,止于“個子一米七以上,相貌還可以”。她本想拖到農歷新年,卻拗不過因生病而催促結婚的父母,頭腦一熱便答應了下來。何況,她已經27歲,在當地屬于晚婚晚育、被人指指點點的那一類了。
婚后一周,她很快感覺出不對勁:丈夫對她太冷漠了。他很少有笑容,吃飯時悶聲不語。就算有回復,也常常是“嗯”“啊”一類的嘆聲詞。除了在結婚第二天說過一次“喜歡”,丈夫再也沒表達過什么情感。
2015年2月底,兩人協議離婚。孟雪清楚地算了日子,婚姻維持了2個月零5天。
“直到今天,我都沒想明白為什么而結婚、為什么而離婚。”孟雪說。她稀里糊涂地走進圍城,傷痕累累地退出。如今,她重新開始相親。這段婚姻帶給她的唯一教訓是,不隨意結婚,一定要深入了解。
廣西姑娘白曉,結婚前與丈夫只相處了一個月左右。她生長在城市,家庭條件優(yōu)越;丈夫卻來自農村,是人們口中的“鳳凰男”。她起初以為沒有關系,不料,這差距讓兩人隔閡漸深、離婚收場。
兩人的金錢觀就很不一樣。丈夫對自己很是“殘忍”,手被割傷了,只肯去小診所縫幾針,不愿意去大醫(yī)院,說浪費錢。懷孕時,白曉沒有胃口,經常買團購券出去吃飯,不過一二十塊,也被節(jié)儉的丈夫埋怨亂花錢。
一旦涉及經濟問題,丈夫就變得異常敏感。有一次,兩人買了一臺微波爐送給鄉(xiāng)下的婆家。白曉記起婆家還用著鐵碗,便囑咐了一句,你們家應該買一些能放進微波爐的瓷碗了。不料,丈夫立刻沉了臉色:“你這是嫌我們家窮嗎?!”
更讓白曉無法忍受的,是婆家的重男輕女。女兒出生后,丈夫來醫(yī)院看她們母女倆,卻只隔著病床三四米,輕輕地抬了一下下巴。婆婆則去測了八字,得出結論是,這個女兒將來“克”她爸爸,今后一定不能叫“爸爸”。
37歲的湖北男人小樓,去年剛剛離婚。2007年,他從部隊復員回家,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26歲的農村女孩。小樓在家鄉(xiāng)做不銹鋼生意,小本經營,年收入五六萬,足夠一家人在縣級市生活得很好。
然而,80后妻子卻寧可去沿海城市打工,也不愿意留在這個家。不算溫柔的丈夫、公公婆婆一大家子住在一起,離她幻想的溫馨浪漫小家庭生活很遠,最終,她選擇了“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
潘庸魯、沈燕的研究發(fā)現,200例上海離婚案例中,因婚前缺乏足夠了解而申請離婚的占23%。因為相處時間短,對彼此的生活習慣、婚姻態(tài)度、不良嗜好,甚至父母性格都缺乏了解,最終因婚姻與預期不符而絕望,選擇放棄婚姻。
“因為不了解而結婚”又“因為了解而分離”,“閃婚閃離成為80后標榜自由和獨立的標志,但正是這種草率結婚為離婚埋下了隱患,其背后反映了 80后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某種長遠考慮和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