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江漢路附近的眼鏡加工間里,老師傅在校正眼鏡框。漢口江漢路附近的眼鏡加工間里,老師傅在校正眼鏡框。
本組圖片 本報記者 孫辰 攝本組圖片 本報記者 孫辰 攝

  長江商報消息 境外品牌涌入,光學技術發(fā)展,老手藝失去用武之地

  ■本報見習記者 魏凡 實習生 裘蘭

  如今,眼鏡店遍布大街小巷,隨便進入一家眼鏡店都可以進行驗光、磨片、配鏡。然而在一百年前,即使是深度近視人們也不習慣佩戴眼鏡,更不要說驗光。

  如今武漢市內為數(shù)不多的幾家中華老字號之一的漢明喜來登眼鏡,就創(chuàng)建于1918年,瞄準國內眼鏡市場的巨大空白,并以精湛的手藝聞名江城。然而,百年風雨過后,當時代表著“高精尖”的眼鏡已淪為大眾消費品,而冰冷的機械也取代了大部分的傳統(tǒng)工藝。如今,漢明喜來登眼鏡受到外來品牌的沖擊,面臨著顧客老齡化嚴重、年利潤僅為兩三百萬、一直難以壯大的難題。

  往昔風云

  十根金條換回的店面

  早在漢口民眾樂園修建前,“漢明眼鏡”就已在漢口名聲不菲。1918年,陳漢明以自己的名字在中山大道上創(chuàng)立了漢明眼鏡店,且培養(yǎng)了一批“手藝打敗洋人”的老匠人,是老武漢人眼中上檔次的品牌。

  到了上世紀30年代,出于種種原因,陳漢明將該店轉讓給了當時的漢口錢莊老板程毅卿。而正是有程毅卿的支持,才讓漢明眼鏡得以保存至今。漢明喜來登眼鏡有限公司前任總經理李洪生介紹,“上世紀30年代末,因為局勢動蕩,漢明眼鏡曾被遷至較為安全的法租界(今復興街45號)。后來,通過程毅卿的多方活動,用十根金條換回了現(xiàn)在位于民眾樂園旁邊的店面。”

  “在當時,漢明代表著精湛的傳統(tǒng)手藝,而精益代表著洋氣?!崩詈樯榻B,在武漢當時的眼鏡行業(yè)里,只有漢明和精益有自己的鏡片加工廠,而漢明眼鏡則是第一家由國人創(chuàng)辦的眼鏡企業(yè)。

  由于靠近漢口火車站,八成外地人來武漢配眼鏡時首選漢明眼鏡,而大多武漢人則會選擇精益眼鏡,“精益眼鏡店一度是漢明眼鏡在武漢最大的競爭對手”。

  頗具戲劇性的是,上世紀60年代后期,武漢市政府對鐘表眼鏡行業(yè)非常重視,將漢明和精益合并為一家企業(yè),而后又將漢明和精益合并劃歸到武漢市商業(yè)局屬下的武漢百貨公司管理。從此,土生土長的漢明眼鏡店和“海派”的精益眼鏡店合二為一。

  “現(xiàn)在很少有人知道漢明與精益屬于同一個公司?!崩詈樯f,該公司專門編輯了一套內部光學教程,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偏向傳統(tǒng),現(xiàn)代應用光學一直是漢明眼鏡的軟肋,與精益合并彌補了這一缺陷?!?/p>

  合資之路

  與港企合資,改名“漢明喜來登”

  上世紀90年代初,外資紛紛涌入中國市場,漢明眼鏡抓住契機,在1991年與香港一家企業(yè)合資,改名“漢明喜來登”。取這個名字,一方面是為了表明合資身份,更重要的,是公司認為“洋氣的名字更吸引當時的老百姓”。

  與港商合資期間,漢明眼鏡公司的發(fā)展有了一次歷史性的飛躍。李洪生介紹,“合資帶來了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驗光、生產加工設備,特別是引進了新的經營理念和先進的管理辦法?!?/p>

  “當時,漢明喜來登還從香港、韓國等地引進一批價值300多萬元的眼鏡架,用以彌補自身技術的不足。”他回憶,“300多萬塊花在眼鏡架上,這在當時看來真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p>

  “合資第二年,漢明眼鏡店開遍了武漢三鎮(zhèn)。在漢陽、武昌等區(qū)域開辦了多家加盟店和直營店,一度達五十余家?!彼榻B,“不過好景不長,到了2001年底,與香港企業(yè)的合同期限到期,由于利潤微薄,港方終止了合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