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武漢做協(xié)警外國人在武漢做協(xié)警

  昨日11時許,洪山區(qū)街道口,武珞社區(qū)警務室民警張永紅像往常一樣,來到轄區(qū)群光上苑小區(qū)做出租房的入戶登記工作。

  不同的是,這一次,他的登記對象是一名外國人——突尼斯留學生雅希亞。為做好入戶登記,自稱英語功底“只夠基本會話”的張永紅,帶上了一名外籍志愿者——在漢學習生活8年的索馬里留學生伊斯曼。

  “有人在嗎?我們是社區(qū)警務室的?!弊蛉?,長江日報記者看到,張永紅敲響群光上苑三期4棟3樓一住戶的房門,用中文問道。頓了幾秒鐘,門內傳來一聲詢問:“Who is it (哪位)?”一旁的伊斯曼立即用英語表明來意,對方這才打開門。

  進門后,伊斯曼站在張永紅與雅希亞之間,中英文熟練轉換,雅希亞立即微笑著從里屋拿出護照。姓名、租住時間、聯系方式等信息,伊斯曼一一記錄下來。

  不到5分鐘,入戶登記就完成了。出門后,張永紅喜笑顏開:“沒有伊斯曼幫忙,事先翻翻字典、練練會話,得提前準備好一陣。”

外國人在武漢做協(xié)警外國人在武漢做協(xié)警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在武珞社區(qū)警務室看到,該警務室設有警務服務區(qū)、文化交流區(qū)和職能巡控區(qū),公告欄上,清一色的中英雙語。會客室內,陽光透過2米見方的落地窗戶傾瀉而下,裝潢風格清新簡約。警務室還配備境外人員服務平臺,輕點大屏幕,外國人就能查詢租房、交通、醫(yī)療等信息。

  據了解,今年10月初,武珞社區(qū)警務室被確立為全市首個標準化涉外警務室。為輔助民警工作,同時讓更多外國人參與到城市發(fā)展建設中,引入外籍志愿者被提上日程。僅幾天時間,包括伊斯曼在內的6名外籍志愿者陸續(xù)到位,開創(chuàng)全市警務室先河。記者了解到,6人均是華中師范大學外籍留學生,既有本科生,也有碩士生、博士生,來自索馬里、也門、剛果(金)、俄羅斯等多個國家。

  截至目前,外籍志愿者已協(xié)助民警入戶調查8次、治安巡邏10次、調解涉外糾紛6起,效果顯著?!鞍雮€月前,2個剛果(金)留學生不小心把咖啡潑到了2個中國人身上,由于語言不通,誤會激化,差點動起手。剛果(金)志愿者丁海正好在警務室值班,參與調解,兩方很快握手言和?!?/p>

  張永紅說,轄區(qū)系街道口商圈中心地帶,緊鄰多所重點高校,外籍人員密集?!耙郧?,碰到涉外登記、糾紛調解,只得自己硬著頭皮上,費時費力?!彼f,如今,除了1名輔警、2名協(xié)管員,警務室每天可安排1至2名外籍志愿者參與日常工作,涉外工作輕松一大截。

  “在武漢工作生活的外國人越來越多, 對標準化涉外警務室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弊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下一步,將以武珞社區(qū)警務室為模板,在全市逐步建成50個標準化涉外警務室。

  該負責人介紹,90年代初,在漢外國人僅數百人,近年來,隨著武漢日新月異的城市發(fā)展進度,來漢和在漢常住外國人數量激增。出入境管理部門數據顯示,上半年,來漢外國人9.2萬余人次,同比增長37%,在漢常住外國人1.4萬余人,同比增長15%。據悉,常住外國人指辦理了居留許可手續(xù)、在漢居住6個月以上的外國人。這部分外國人中,近60%是留學生,其余多為商務、工作人士。

  他表示,這些標準化涉外警務室將分布在武漢三鎮(zhèn)各處外國人密集區(qū)域,為外國人提供住宿登記、報警求助、法律咨詢和糾紛調解等服務。

  鏈接>>>

  會4門語言的“中國女婿”伊斯曼:

  愿為這座城市做點事情

  黑皮膚,深褐色卷發(fā),將近1米9的大個子,外加一臉陽光親切的微笑,昨日,站在長江日報記者面前的伊斯曼,一副標準的“暖男”形象。

  “從本科到博士,我在華中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學習了8年,用中文交流基本沒有問題?!币了孤昧骼闹形母嬖V長江日報記者,自己的母親是也門人,從小就會說阿拉伯語。

  伊斯曼說,今年9月份,學院輔導員發(fā)布消息稱,武珞社區(qū)警務室正在招募外籍志愿者。伊斯曼主動找到輔導員,表示愿意試一試這份沒有任何報酬的工作?!八黢R里語、英語、阿拉伯語、中文,我一共會4門語言,不當志愿者多可惜!”說起擔任志愿者的初衷,伊斯曼笑著開起了玩笑。

  頓了頓,伊斯曼說道:“做志愿者,也算是對這座城市的一種感謝?!彼f,自己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名外交官,在武漢的8年,在眾多中國老師、同學的幫助下攻讀國際關系專業(yè),自己距離這個夢想越來越近。不僅如此,在校期間,他還結識了一位美麗的中國姑娘,組建跨國家庭,成為一名“中國女婿”。如今,兒子已經4歲,一家人幸福美滿。

  伊斯曼說,除了參與警務室涉外工作,他和另外5個外籍志愿者還時常到社區(qū)參與中外交流、志愿服務活動。他說,對于這份工作,其他幾個外籍志愿者和他的想法一樣:“能為工作生活的這座城市做點事情,我們都很高興?!?(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