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揭曉 湖北李修文、張執(zhí)浩一同獲獎著名作家阿來成為“雙冠王”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8月11日,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揭曉,我省作家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詩人張執(zhí)浩的詩集《高原上的野花》雙雙獲獎。本屆魯迅文學獎頒出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報告文學獎、詩歌獎、散文雜文獎、文學理論評論獎、文學翻譯獎七個獎項,共34部作品獲獎。
另外引人矚目的還有,四年前,著名作家阿來的《瞻對: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在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評選時遭遇零票冷遇,這次《蘑菇圈》獲得魯迅文學獎,讓已經(jīng)早早將茅盾文學獎收入囊中的阿來,成為四川文學界首個“雙冠王”。


“文學鄂軍”搶眼
本屆魯迅文學獎,文學鄂軍搶眼。在這34部獲獎作品中,湖北占了2席。
此次李修文獲得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的《山河袈裟》,是他2017年推出的散文集,李修文在書中記錄了世間普通人的情感和尊嚴,門衛(wèi)和小販、修傘者和補鍋人、快遞員和清潔工等。李修文說,《山河袈裟》這部散文集就是他誠實面對自己、面對世界的書,讓自己脫胎換骨。昨日獲獎消息公布后,楚天都市報記者聯(lián)系采訪李修文,他說,“獲獎當然很高興,但文學獎畢竟只是個意外,高興一下就好,我應該謹記:這是對寫作的誠實與紀律之獎勵,我對這個獎勵的最大尊重,就是繼續(xù)好好寫作?!?/p>
此次張執(zhí)浩獲得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的《高原上的野花》,收錄了張執(zhí)浩1990-2017年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者本人視其為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本詩集。從詩集中也可以看出張執(zhí)浩創(chuàng)作的明顯變化。有很多人評價張執(zhí)浩近些年的詩歌,越來越簡約。張執(zhí)浩形容這是“年過半百之后,生活的真相一一水落石出,詩歌也就越來越清水洗塵了”。張執(zhí)浩不喜歡拿腔拿調(diào)的詩,不主張搞題材寫作、計劃寫作,提倡“主動生活、被動寫作”,“目擊成詩”,認為詩歌是可以在尋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天天懷才不遇、瘋瘋癲癲的人不是詩人,詩人一定有著正常的溫度。用心生活,詩歌會來主動找你。就像你聽到一只鳥在鳴叫,只要你靜靜聆聽,它遲早會叫出你的名字。”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的湖北元素還不止于此,江蘇詩人胡弦的詩集《沙漏》獲獎,《沙漏》是由湖北的長江詩歌出版中心2016年出版的。這是長江詩歌出版中心的詩集連續(xù)第三屆獲得魯迅文學獎,前兩次分別是:2010年,雷平陽《云南記》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14年,大解《個人史》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本屆獲魯迅文學獎的湯養(yǎng)宗、張執(zhí)浩、陳先發(fā),也是長江詩歌出版中心的作者,他們的多部詩集,都是由長江詩歌出版中心出版的。
阿來獲獎備受關(guān)注
2000年,時年41歲的阿來憑借長篇小說《塵埃落定》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成為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如今以中篇小說《蘑菇圈》獲得魯迅文學獎,阿來成為四川文學界首位“雙冠王”。
在《蘑菇圈》中,阿來寫了藏族少女斯炯面對外界的種種磨難,但她始終靜靜地堅守“蘑菇圈”這塊物質(zhì)豐厚的圣地。這是一個有關(guān)女性堅守的故事,阿來將現(xiàn)實融進空靈的時間,表露出對于人的“生根之愛”。小說充盈著一種溫暖而動人的格調(diào),對現(xiàn)代社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有一種深刻的思考。
《蘑菇圈》與阿來的另外兩部作品《三只蟲草》《河上柏影》一起被稱為是阿來“山珍三部”系列。因為每一本都與一種物產(chǎn)有關(guān)。線索分別是松茸、蟲草、岷江柏。阿來曾說,“這三種物品都是稀缺的,被商業(yè)市場瘋狂追逐。而這種商業(yè)的需求、逐利的沖動會影響到當?shù)鼐用瘢瑤硭麄冃膽B(tài)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我想表達一下這種變化,以及我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