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庚帖清代庚帖
清代庚帖清代庚帖

  近日,熱愛收藏的市民倪傳軍在一捆舊紙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份清光緒年間均州人家的庚帖,也就是當時的“求婚意向書”。這份114年前的庚帖展示了古代婚娶過程的莊重和講究。

  十堰發(fā)現(xiàn)114年前的庚帖

  記者在倪傳軍家中看到,這份清代庚帖由紅色薄紙制成,由于年代久遠,中間折痕處有磨損,但整體色彩鮮艷,圖案清晰可辨。庚帖長約30厘米,高約25厘米,樣式跟現(xiàn)在的請柬類似,裝在特制的紅色封袋中。

  庚帖封面上書“龍鳳呈祥”四個繁體大字,周圍配有龍鳳吉祥的圖案?;闀鄢?面,正面寫有“乾造戊子臘月初四戌時”和“坤造己丑年五月初十申時”,即男方和女方的生辰八字。

  庚帖背面的字體均為繁體字、豎寫,內(nèi)容由右向左,沒有標點符號。第一行為“富貴喜期”四字,接下來是“乾造戊子、坤造己丑”。正文為“謹遵象吉通書細合乾坤二造生庚選取壬寅冬月十三日上等吉期有天月福德三星拱照……鸞鳳和鳴富貴萬代”,落款為“朱府星期、漁泉選中”。

  庚帖上說的是當?shù)匾晃恢煨杖思业膬鹤酉蚺教嵊H的事情,相當于“求婚意向書”。行文格式嚴謹,依次寫明訂婚男女的生辰八字、求娶的日期等。用詞非常講究,出現(xiàn)“鸞鳳和鳴”、“花燭之慶”、“合巹大吉”等吉祥之詞。對促成男女雙方婚姻的媒人,用語也很文雅,稱之為“冰人”、“大月老”。

  倪傳軍介紹,庚帖中的喜期壬寅年,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歷推算,應為1902年,即清光緒二十八年。也就是說,這是一份距今114年的清代庚帖。

  庚帖是古代求婚意向書

  倪傳軍介紹,庚帖又叫婚書、婚帖、婚約,是古時求婚、定婚用的文字契約。

  在古代,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約束,男女結(jié)婚之前是不能直接見面的,而是由父母或媒人代為挑選人選。雙方父母基本同意后,才會互相交換庚帖。

  此時,男方將寫有男青年的姓名、籍貫、生辰八字及祖宗三代的紅色柬帖,即庚帖送給女方,這叫“下帖”;女方收到庚帖后,如同意,將帖留下,同時將寫有女方同樣內(nèi)容的庚帖,送到男方家,叫做“回帖”或“允帖”。男女雙方庚帖互換,就表示求婚或訂婚成功,庚帖即是婚約文書。

  庚帖外形類似今天的請柬,折疊式,封面一般有雙喜字樣。請寫字好看的秀才或教書先生按固定格式寫成,折成長條形,裝進特制的庚帖封套之內(nèi),以示莊重喜慶。庚帖封面正中,均有顯眼的四個或兩個吉慶大字,如“全?!薄ⅰ褒堷P呈祥”、“天作之合”、“花燭之慶”、“文定厥祥”等。

  據(jù)了解,庚帖一般由灑金紅紙制成,通常是木版印刷。街上有現(xiàn)成的庚帖出售,可到香燭店去買,也有自己制作的。

  當雙方庚帖交換后, 只要雙方父母認為年齡合適,門當戶對,生肖相合,便可做主議婚,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后再進行訂婚事項。

  庚帖反映中國傳統(tǒng)婚俗文化

  據(jù)典籍記載,古時訂婚、結(jié)婚過程復雜,俗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到了清代,“六禮”演變?yōu)椤罢埜⑻絾?、報期、行盤、妝奩、迎娶”六道程序,和原來差不多,只是變了個說法,其中需要落在紙上的,是“請庚”和“報期”。

  “請庚”,即互相告知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八字,即按出生的年月日時所處的天干地支,請測算人(算命先生)測定雙方八字是“相合”還是“相克”。若是八字相合,就算過了第一關,兩人可以“相配”;若是八字不合,其訂婚過程也就到此為止。

  倪傳軍介紹,庚帖中所述“謹遵象吉通書細合乾坤二造生庚”,是說測算人是根據(jù)《象吉通書》為這對男女合的八字。《象吉通書》是清代一本關于風水和擇吉日的書籍,在民間流傳甚廣,作者魏明遠為明末清初的著名風水師。

  如今,民間保存的清代庚帖十分稀少。倪傳軍收藏的這份,是當時兩戶人家為子女訂婚時相互交換的庚帖。其中女方送給男方的稱“女命庚帖”,男方送給女方的稱為“男命庚帖”。

  倪傳軍介紹,舊時有人迷信,收到庚帖后,會將其壓在灶神龕香爐下放三天三夜,其間未見不祥之兆,方可認同此樁婚姻。

  如今人們訂婚時不再寫庚帖,卻變相保留了其痕跡。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男女青年訂婚,有個重要儀式“換手巾”:男女雙方各買一塊新手帕,互相交換,即為訂婚,類似換庚帖,只是手帕上沒寫生辰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