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景如畫”:平時總說樂樂“娘娘腔”,昨天掃墓,樂樂認真地向去世的爺爺告狀。
記者追訪:“其實我是無心的調(diào)侃,沒想到樂樂這么介意,他在爺爺墳前竟然委屈地哭了,我也有點自責?!辈┲鞣较壬f。
37歲的方先生家住武昌中山路,上周日,他和愛人帶著5歲的兒子樂樂去扁擔山給爺爺掃墓。老人去世一年,家里人一直告訴樂樂,爺爺去山上參加麻將大賽了。掃墓這天,方先生正在仔細擦拭墓碑,突然聽到樂樂哭著說,“爺爺,我最討厭爸爸說我娘娘腔了,媽媽說他也不聽,你能不能教訓下你兒子啊?”并越哭越傷心,方先生心里“咯噔”了一下。
樂樂從小由奶奶和媽媽專職照顧,方先生總覺得兒子太嬌氣,帶他出去玩時他總是這不敢那不敢的,于是就隨口說他“一點不像個男孩子,娘娘腔”,慢慢就說順口了?!捌鋵嵱袝r候也是調(diào)侃一下。雖然孩子多次抗議過,但我也沒在意。沒想到他會在爺爺墓前哭訴,看來他是真介意這個,我以后再不說了。”方先生說。
武珞路中學語文教師鄭芳建議,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戴帽子”,比如:孩子撒了一次謊,就說他是個“不誠實的孩子”;孩子說話慢慢吞吞,就說他“口齒不清晰”、“娘娘腔”;孩子沒按時做到位,就說他“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等等。這不僅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和諧的親子關系,更容易強化孩子的這一行為。因此,當孩子的表現(xiàn)和家長的期望有違時,家長應該進行正面引導,以身示范,而非妄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