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5個副省級城市上半年經濟競爭力掃描:深圳增速最高,沈陽增速為負
徐豪/中國經濟周刊
副省級城市是中國僅次于直轄市的城市,目前全國有15個: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沈陽、西安、成都、濟南、杭州、哈爾濱、長春、大連、青島、廈門、寧波。其中青島、大連、寧波、廈門、深圳是計劃單列市,其他均為省會城市。
隨著各省份2017年上半年經濟數(shù)據(jù)的出爐,15個副省級城市的上半年經濟成績單也陸續(xù)公布。15個副省級城市上半年經濟總量如何?經濟增速有何變化?體現(xiàn)出怎樣的區(qū)域經濟特征?《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對15個副省級城市上半年經濟數(shù)據(jù)梳理后發(fā)現(xiàn),有12個城市經濟增速高于全國6.9%的水平,南方城市經濟增速整體高于北方城市,其中深圳以8.8%的經濟增速領跑,沈陽以-0.4%的增速排名墊底。
7個城市GDP總量超5000億;沈陽增長為負,不敢公開數(shù)據(jù)?
15個副省級城市中,上半年經濟增速從高到低分別為深圳、濟南、成都、杭州、廈門、長春、南京、廣州、寧波、西安、青島、武漢、大連、哈爾濱、沈陽,其中,深圳增速最高為8.8%,濟南以8.3%的增速排名第二,成都和杭州分別以8.2%、8.1%緊隨其后,廈門、長春、南京均為8.0%。這7個城市上半年經濟增速都保持了“8”的水平。
2017年上半年共有12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增速超過全國6.9%的水平。經濟增速低于全國水平的有大連、哈爾濱、沈陽,均位于東北地區(qū),其中大連為6.8%,哈爾濱為6.6%,沈陽為-0.4%,沈陽也是副省級城市中唯一一個負增長的城市。不過,截至發(fā)稿,沈陽未通過官方通報或報道對外發(fā)布上半年經濟總量和增速數(shù)據(jù),《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是在沈陽市統(tǒng)計局網(wǎng)站“領導信箱”欄目對網(wǎng)友的回復中發(fā)現(xiàn),沈陽市統(tǒng)計局稱“2017年上半年沈陽市GDP為2412.2億元,增速為-0.4%”。
從經濟總量上來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7個城市GDP超過5000億元,其中廣州、深圳分別為9891.5億元、9709.02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城市;成都、武漢分別為6111.4億元、6019.08億元,處在6000億元梯隊;杭州、南京、青島分別為5689億元、5488.73億元、5075.08億元,成為5000億元梯隊成員;長春、哈爾濱、沈陽、廈門均在3000億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成都2017年上半年在GDP總量分別達到9000億元和6000億元的情況下,增速依然超過“8”,經濟發(fā)展勢頭非常強勁。
與一般城市相比較,副省級城市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方面。據(jù)《瞭望》報道,國務院等主管部門將副省級城市視為省一級計劃單位,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上,副省級城市政府已經擁有相當于省級政府的職權。因此,在享有的政策和資源方面具有較多的優(yōu)勢,要素集聚性和規(guī)模化效益更強。
“副省級城市”源自改革開放初期的上世紀80年代,當時由于其特有的經濟地位而被稱為“計劃單列市”,至1993年時共有14個計劃單列市。1994年,經中央、國務院同意,省會城市不再進行計劃單列,同時成立“副省級城市”,原14個計劃單列市和杭州市、濟南市共16個市確定為副省級城市,因重慶于1997年升格為直轄市,之后副省級城市減少為1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