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870至1875年,中國人賴阿芳所拍攝的廣州西門圖為:1870至1875年,中國人賴阿芳所拍攝的廣州西門
圖為:市檔案局所藏迎旭門照片(有裁剪)圖為:市檔案局所藏迎旭門照片(有裁剪)
圖為:迎旭門磯頭圖為:迎旭門磯頭

 ?。ㄓ浾哧愌蟛?通訊員楊一)近日,在魚梁洲大橋樊城橋頭附近,有市民發(fā)現(xiàn)樊城古城正東門——迎旭門的構件。市考古專家對構件進行鑒定時發(fā)現(xiàn),襄陽迎旭門老照片有誤,現(xiàn)存的照片實為清末廣州正西門。

  市民周先生介紹,2月中旬,他在魚梁洲大橋樊城橋頭舊城改造拆遷區(qū)附近,看到許多條形石。之后,他詢問附近一位年長居民得知,樊城曾有一座東城門,名為迎旭門,此處正是東城門的遺址,條形石可能是城墻的構件。

  前日,記者就此咨詢文物部門。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乾隆《襄陽府志》記載,樊城曾有9個城門,南邊三門很早就被洪水吞沒,當時幸存的6個城門分別為迎旭門、屏襄門、定中門、朝圣門、朝覲門、迎漢門。經工作人員現(xiàn)場比對,鋪路條石和基石正是迎旭門的構件。此外,距離該處不遠的臨江區(qū)域,尚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城墻,被稱為迎旭門磯頭(保護河岸的建筑)。

  迎旭門為何消失得無影無蹤?考古隊員稱,該城門極有可能多次遭洪水侵襲,加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城市建設,一些殘存的樊城城墻被推平,護城河也被改造成為城市下水道,迎旭門才沒了蹤跡。

  前日,記者隨考古隊員來到市檔案局,查閱迎旭門照片。市檔案局相關科室負責人程宏偉介紹,檔案館中迎旭門的照片是美國人奧黛莉·托平多年前捐贈,這位美國人的父親切斯特·朗寧曾長期居住在襄陽,能講一口地道的襄陽話。

  然而,經過市考古隊員比對后發(fā)現(xiàn),所存照片與中國攝影師賴阿芳所拍的一張廣州西門照片極為相似。后經再三比對證實,檔案局所存照片實為清末廣州正西門,令人遺憾。而這張照片作為樊城迎旭門照片,在網(wǎng)絡上流傳甚廣。

  襄陽建城2800余年,依據(jù)歷史“樊,仲山甫所封也”,樊城建城也已有2800余年??脊抨爢T表示,此次發(fā)現(xiàn)迎旭門構件,對于研究、甚至修復樊城古城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