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萬余張影像見證江城生活變遷

  圖文:40多年前武漢的士是吉普

圖為:上個世紀(jì)70年代末,武漢街頭的出租車是吉普車圖為:上個世紀(jì)70年代末,武漢街頭的出租車是吉普車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榮海周治濤通訊員蔣敏華劉英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蕭顥

  上個世紀(jì)70年代末,哪家有“三轉(zhuǎn)一響”,就是小康之家。用得起大哥大(手機(jī))的就是“土豪”,當(dāng)時在武漢街頭打出租車是吉普車……在武漢市檔案館館藏的11萬余張照片檔案中,萬余張珍貴影像資料成為武漢改革開放40年城市生活變遷的歷史見證。近日,記者走進(jìn)武漢市檔案館,讀到了這些珍貴影像檔案背后的故事。

  “三轉(zhuǎn)一響”曾是小康標(biāo)配

  記者在武漢市檔案館看到了一張照片——上個世紀(jì)70年代末80年代初,武漢硚口一戶家庭擁有“三轉(zhuǎn)一響”,一位家庭主婦正踩著縫紉機(jī)做衣服。

  武漢布衣參事、老武漢人胡全志介紹說,當(dāng)時的“三轉(zhuǎn)一響”,“三轉(zhuǎn)”是指手表、縫紉機(jī)、自行車,“一響”就是收音機(jī)?!八拇蠹敝械淖孕熊嚤容^特殊,那時男孩子要是有輛自行車,就像現(xiàn)在有輛豪車。一輛自行車差不多120元,憑票都很難買到。當(dāng)時一塊手表可能就是一個姑娘的嫁妝,那時的“四大件”無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40多年前武漢的士是吉普

  如今街頭隨處可見的出租車,在1975年還是稀罕物。武漢市檔案館館藏的照片中,一張1975年武漢最早的出租車竟是當(dāng)時高大上的吉普車。

  華昌公司總經(jīng)理王立新收藏了一本1981年“出租車廣告單”,當(dāng)時的顧客主要是為了開會辦公、參觀游覽、婚喪嫁娶、就診出院、趕車趕船等。新洲東方紅出租車公司的王慶回憶,最早一批的士有吉普車、菲亞特轎車,后來車型多了,幾十元車費還是比較貴的。上世紀(jì)90年代后,的士更多了,價格親民了,成為市民日常的交通出行方式。

  吳天祥1999年在“顯真樓”留影

  老武漢人都知道,武漢第一家國人開的照相館是顯真樓照相館,湖廣總督張之洞、戲曲大家梅蘭芳都在這里照過相。武漢市檔案館館藏的照片中,就有一張1999年顯真樓老照片。當(dāng)時顯真樓照相館經(jīng)營不景氣,吳天祥專程來到這里拍攝照片以示支持。

  昨日,吳天祥告訴記者,這張照片是他在一次表彰大會后拍的。那時候,不是特別的重大時刻,一般都不會去照相館拍照。通過老照片,記者看到,相比今天的影樓,當(dāng)時的照相館內(nèi)部陳設(shè)布景非常簡陋。

  20多年前用“大哥大”就是“土豪”

  在武漢市檔案局(館)征集的老照片中,有一張拍攝于1996年夏天——在漢口中山大道,一位穿著短袖、帶著手表的男青年,正手拿“大哥大”打電話。胡全志說,那年頭能用得上“大哥大”的都是“土豪”。

  檔案記載,1984年武漢每百人平均擁有電話機(jī)只有0.75部,全市公用電話僅381部。當(dāng)年,武漢市電信局規(guī)劃20世紀(jì)末市話總?cè)萘繛?5萬部,普及率為8.5%。但這樣緩慢的發(fā)展速度與武漢中心城市的地位不適應(yīng),急需加快發(fā)展。隨后武漢市建議,要開辟國際長途電路,加快市話發(fā)展。

  如今,手機(jī)進(jìn)入了尋常百姓家,甚至一個人有多部手機(j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