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青山區(qū)的武漢客運段洗滌中心,工作人員將洗凈、烘干并燙平的列車臥具折疊好   記者胡冬冬 攝  在位于青山區(qū)的武漢客運段洗滌中心,工作人員將洗凈、烘干并燙平的列車臥具折疊好 記者胡冬冬 攝

  記者鞠頔 通訊員易娜

  昨日10時,一批從高鐵車廂拆下的座椅套、枕套從武漢火車站送至位于青山區(qū)青王路的武漢客運段洗滌中心。這里,負責清洗武漢鐵路局開行、武漢三大火車站始發(fā)的所有高鐵、動車及普速列車上的被套、床單、枕套、頭枕片等貼身物品。春運期間,這個1萬多平方米的洗滌中心每天要清洗火車臥具10萬件,堪稱“武漢最大洗衣房”。

  洗凈烘干疊整齊需2小時 上百人流水作業(yè)

  記者在武漢客運段洗滌中心廠房內(nèi)看到,34臺超大型洗衣機、11臺烘干機和13臺燙平機整齊排列,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上百名工人在各自崗位上,分別對臥具進行分揀、洗滌、烘干、燙平、挑揀、打包等流水線工作。

  武漢客運段洗滌中心負責人向長江介紹,列車臥具需要先清洗1小時,再用大量的水進行4次漂洗。清洗好后,經(jīng)過甩干再用蒸氣燙平機烘干、燙平整。從清洗到烘干、熨燙、疊整齊,大概需要2小時左右。

  床單從蒸氣燙平機里過一道,不僅被燙平,最重要的是消毒殺菌。向長江指著機器告訴記者,經(jīng)過100℃的消殺,幾乎所有病毒都會失去感染性。

  據(jù)了解,2015年1月1日起執(zhí)行的《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量規(guī)范》規(guī)定,鐵路部門對臥鋪旅客的被套、床單、枕套等貼身臥具實行“一客一換”,列車到達終點站后,使用過的臥具全部收回,送洗滌廠進行清洗消毒。

  進入春運后,隨著大量“臨客”的加開,武漢客運段日均待洗臥具量上升至10萬件,較平日增加了一倍。為確保按時完成洗滌任務,且質量達標,除了機器日夜不停地運轉外,200余名員工實行兩班倒。

  旅客素質提高 列車臥具報廢率連年降低

  記者注意到,每一條床單從燙平機出口輸出時,工人們還會仔細觀察一番。生產(chǎn)班長胡久煌稱,這是在檢查床單上有無殘留的污染物,按照規(guī)定,有直徑超過0.5厘米的污漬就要重洗。返洗過后仍不達標就直接報廢。此外,破損的床單也直接報廢。

  向長江告訴記者,臥具的報廢率在1%左右,絕大部分是旅客人為造成的污染。他們發(fā)現(xiàn),會有個別旅客拿枕套擦皮鞋,還有旅客不慎將飲料、泡面湯等灑在床單上。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隨著鐵路環(huán)境改善,旅客素質也明顯提高,故意污損、破壞車上用品的行為幾乎難尋,臥具的報廢率連年降低。

  臥具爆發(fā)式增長見證鐵路事業(yè)發(fā)展

  據(jù)了解,武漢客運段洗滌中心于2014年投入運營,廠房層高11米,內(nèi)部寬敞明亮且通風,各種自動化設備的投用讓臥具清洗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洗滌效果也越來越好。

  今年58歲的胡久煌清洗列車臥具已有37年,是洗滌中心資歷最老的工人。1980年他參加工作時,洗滌中心還叫“武鐵綜合服務隊”,位于武昌蓮溪寺。起初,綜合服務隊只為一兩趟列車清洗臥具,靠的是搓板、棒槌。到了冬天,冷水刺骨,洗滌工往往沒過多久就患上關節(jié)炎、類風濕等職業(yè)病。

  據(jù)介紹,1979年武漢地區(qū)有列車臥具洗滌機構時,武漢發(fā)往全國的只有京廣線上南北兩對普速列車。上世紀90年代,武漢又開行了往成都、上海等方向的普速列車,列車數(shù)量達到10多對。

  后來,武漢的普速列車開始爆發(fā)式增長,2005年達到頂峰,每天都有32對列車發(fā)往全國各地。2009年武廣高鐵開通后,臥具清洗工經(jīng)手的普速列車床單被套越來越少,而高鐵、動車座椅套、頭枕片越來越多。

  如今,每天清洗的10萬件臥具中,有5萬件都是高鐵、動車座椅上的頭枕片。胡久煌表示,如果不是機器流水線清洗作業(yè),再多人一天也洗不完這么多臥具,而且雙手不再泡在冷水里,年輕員工可以遠離關節(jié)炎等職業(yè)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