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路開線現(xiàn)場。1929年1路開線現(xiàn)場。
開線時的售票員。開線時的售票員。

  本報記者胡蝶 通訊員熊貴橋

  中山大道重新開街后,行駛中山大道的公交線路將大幅調(diào)減,而陪伴中山大道走過80多年風(fēng)雨的1路公交保留了下來。它們像一對老伴兒,還要共度未來的歲月。

  1路是武漢第一條公交線路,誕生于上世紀(jì)20年代末。再過1個多月,它將迎來88歲生日。配合百年老街中山大道改造重開,老1路這次也要“獻禮”。

  司機兼職“中山大道導(dǎo)游”

  昨天,1路車隊介紹,現(xiàn)有30臺配車全部從原來的天然氣燃料車換成了純電動新能源客車,其中20臺為8米長車型,10臺為12米長車型。

  50名司機經(jīng)過嚴格篩選而來。市公交集團制定了中山大道線路上崗證,從工作業(yè)績、服務(wù)態(tài)度、違章和投訴等方面考查,淘汰掉不合格者,優(yōu)秀司機才能開1路。司機還要兼職“中山大道上的小導(dǎo)游”,能講解每一站的站名由來和歷史,為游客做向?qū)А\噹麅?nèi)裝飾了中山大道和1路公交的歷史圖片。

  運營時,高峰車距調(diào)整為3—4分鐘,平峰6—8分鐘,全天平均車距5分鐘。

  家住新合村、66歲的乘客余國和說:“1路公交陪著我長大變老直到三代同堂。我的兒子、孫子出生,我都帶著他們坐1路?!?/p>

解放后,1路重新開線現(xiàn)場。解放后,1路重新開線現(xiàn)場。
上世紀(jì)90年代的1路車。上世紀(jì)90年代的1路車。

  沒有中山大道就沒有1路

  61歲的公交退休職工袁厚翔,與父母都是公汽人。父母1946年進公汽,家住一元路附近,和49戶公汽職工住在一起。袁厚翔從小聽著公汽的故事,做著汽車的游戲長大,對1路歷史了如指掌。

  他說:“沒有中山大道,就沒有1路。沒有公汽,也沒有中山大道的繁華?!?/p>

  辛亥革命后,漢口就有一些名流想創(chuàng)辦公汽事業(yè),但未能實行。原因一是資金難,二是道路條件不具備。那時,中山大道所在的地方是一道城墻。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后,城墻成為障礙,1907年被拆除,變成一條碎石路,公共汽車沒法開。

  到1927年,滿春街至江漢路修筑了柏油馬路,與江漢路以東租界區(qū)的道路連接,通公汽的條件成熟了。

  1929年元旦,公共汽車管理處成立,2月10日,漢口開通了第一條公汽線路1路,武漢公交登上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