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年41萬市民坐1路開洋葷

  1路開創(chuàng)了武漢公共汽車的先河。當(dāng)年41萬市民乘坐1路開洋葷,結(jié)束了“快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的歷史。自此,大漢口的人力黃包車、馬車逐漸消逝在街頭。木殼車廂雪佛蘭卡車、萬國牌老爺車、拖著長尾巴的鉸鏈?zhǔn)诫娷嚒汲蔀槔衔錆h和時代的記憶。

  最早的1路行駛于硚口至六合路。當(dāng)年使用的是10輛雪佛蘭卡車改裝的21個座位的木質(zhì)客車。6月1日,線路延伸至三元里,配車16臺,線長7.5公里,日均客運量1萬人次。1931年因水災(zāi)和虧損停線。

  1939年,日偽合辦武漢交通公司。10月1日,1路恢復(fù)通行,從硚口至日租界神社(今蘆溝橋路),使用的是10輛日產(chǎn)、豐田客車。1940年1月30日,改行三民路至神社,全長7.6公里,日均客運量7800人次。期間,因油料緊張,車輛改燒酒精,酒精緊張了,又改燒板炭,1943年底停線。

  抗戰(zhàn)后,1945年10月8日,國民政府在漢口成立公共汽車辦事處。10月20日,1路恢復(fù)營運,從集稼嘴至車站路,全長5.5公里,日均客運量2000人次。

  戰(zhàn)亂年代,那些進口的舊車、舊卡車改裝的公交車,故障率非常高。人們戲稱:“一去兩三里,壞車四五回,推車七八次,八九十人推?!?/p>

  1949年解放前夕,1路配車14臺,僅有4臺可以勉強運行。

目前采用的12米純電動車。目前采用的12米純電動車。

  1路將回歸中山大道原線

  解放后,武漢成立了公用汽車公司。上世紀(jì)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1路使用的是東歐進口的客車。

  1971年,武漢市公用汽車公司更名為武漢市人民汽車公司。人民公汽為人民,為了滿足市民出行,政府先后投入大道奇、小道奇、地司多、司帝擺克、解放牌、黃河牌、鉸接式客車等車型。

  2003年,武漢公交集團成立,車輛加速升級換代,更加環(huán)保節(jié)能。2005年、2006年、2011年相繼更新了天然氣車20臺,1路從此告別了汽油車時代。

  隨著中山大道即將改造完畢恢復(fù)通車,1路將率先回歸中山大道原線,目前線長14.9公里,配備30臺純電動客車,安裝了先進的GPS智能調(diào)度、語音報站系統(tǒng)。

  公汽1路歷史沿革

  1929年2月10日,武漢市民第一次坐上了公共汽車,線路設(shè)為1路、2路,早7時開,晚10時30分收班,這也是華中地區(qū)第一趟公汽。據(jù)當(dāng)日報道,1路自六合路直上硚口,16站,全長7.5公里。因為車輛和道路原因,2路車行駛了5天即告停駛,1路成為唯一的公共汽車。為了公交車運行方便,漢口發(fā)行市政建設(shè)債券150萬元,花10.84萬元將全長850米的民生路全面改造,建成當(dāng)時三鎮(zhèn)首條先進的城市道路。

  1931年,因水災(zāi)和虧損,1路停運。

  1939年,武漢淪陷,日偽合辦武漢交通公司,10月1日,1路重開,從硚口到日租界漢口神社(今蘆溝橋路),全長7.6公里。

  1942年,油料短缺,1路車改燒酒精,1943年再次停運。

  1945年10月20日,1路再次開通,從集稼嘴到永清街,行駛車輛減到18輛,司機31人,日均載客2000人次。

  因油料、器材漲價,1948年3月6日起,1路票價調(diào)價為1萬法幣/人次。這是解放前,公交票價最后一次上漲。

  1948年12月,1路改行沿江大道。

  1949年7月20日,1路由四官殿開至車站路,線長4.7公里,配車15輛,設(shè)站11個,此后再未停開過。

  1950年,武漢公汽先后從上海、香港購進大道奇、小道奇、地司多、司帝擺克等廠牌車輛89輛,1路換裝。

  2005年,1路全面換裝燃?xì)廛?,告別汽油車時代。

  2005年11月起,1路走向調(diào)整為由雙墩到山海關(guān)路,后又從山海關(guān)路延伸至蘆溝橋路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