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一碗熱干面!”每天清晨,米卡總會踩著滑板來到學校附近面攤點上一碗面,由此開始一天的生活。
“80后”大男孩米卡來自法國,是武漢大學WTO學院的一名法語教師,F(xiàn)在,米卡的生活越來越像一個武漢人:愛吃熱干面,會用地道的武漢話砍價,喜歡游蕩于武漢的大街小巷。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當老師,更沒想過自己會生活在一個叫武漢的中國城市!比欢磺小皼]想過”,都奇妙地從2005年米卡以交換生身份來到武漢展開!拔腋@個城市非常投緣,一來這里,就知道這是我要待的地方。” [詳細]
華中師范大學“洋雷鋒志愿者服務隊”的7名留學生隊員,登上樓頂,他們套上環(huán)衛(wèi)服、戴上志愿者小帽,清理舊沙發(fā)、破馬桶等垃圾。21歲的馬度特意請假前來:“錯過的功課過后我再補上,參加頂美活動的機會更為難得!”[詳細]
在武漢體院武術(shù)館,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外國友人和留學生,共同欣賞中國功夫表演,一名德國功夫高手正在一展風采,他的不凡身手獲得陣陣喝彩。留學生們表現(xiàn)出對中國功夫的著迷。[詳細]
整整徒步24小時,武漢多個高校的34名同學暴走跨年,向自己發(fā)起了挑戰(zhàn);顒影l(fā)起人是馬來西亞留學生陳有福,他們從漢口江灘出發(fā),途經(jīng)長江大橋,沿江暴走兩圈共約100公里,“一圈是回顧,向2012年說再見;一圈是展望,擁抱美好的2013年!”陳有福說道。[詳細]
他是一個在武漢生活10多年的瑞士人,他因中醫(yī)夢而來到武漢,初來乍到,受盡人生地不熟的“委屈”。5年之后,他故地重游,在武漢小有一番作為,搭建了通往夢想的橋梁。這期間,他見證了武漢的點滴繁榮,早已成為半個武漢人,難舍難分。
初識武漢
人們總是偏愛新鮮事物。所以,當說起學醫(yī),作為瑞士人的何傲杰更愛中醫(yī)。他說,西醫(yī)是標準化壟斷供給,走到哪兒都一樣。而中醫(yī)不同,它講究的是千人千方,尊重個體,針對治療,熟知其背后的哲學精髓實在是件很酷的事情。
2003年,何傲杰選擇了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開啟武漢的求學之路,學醫(yī)術(shù)更要學中文。這就像中國人喝咖啡,當多年的速溶再也不能刺激味蕾時,越來越多中國人購買昂貴的咖啡機,自己烘培煮咖啡,以品嘗到最美味的咖啡。
初來武漢一兩個月,何傲杰的中文水平僅限于“你好”、“謝謝”、“再見”三個詞,所以當他決定獨自一人去超市購物時,既興奮又惶恐!俺鲩T沿路走到胭脂路左轉(zhuǎn)50米,可以進超市!焙伟两苋缣粕罱(jīng)箍咒般無數(shù)次默念口訣,終于找到超市買了東西?伤澳_剛踏出超市,后腳就找不著北了,哪哪兒都是漢字,怎么也記不起返回學校的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