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鳥是荊楚兒女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智慧神鳥,是湖北的精神名片,人面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傳承至今,代表著湖北人的勇敢、智慧、不屈不饒。
湖北大鼓是一種流行于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說唱藝術(shù),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內(nèi)廣泛流傳。
武漢城市圈地區(qū)的一種交通工具,三輪車,不同于三輪摩托,多以發(fā)動機為動力。如:電麻木(指機動三輪車)、腳麻木(人力三輪車)。作為載客交通營運工具的“麻木”,最早是武漢人喊出來的。但開始不是指載客的一般的三輪摩托車,而是指三輪車夫。在武漢,以前的人力車三輪車夫腰間總掛個小酒瓶,在拉人的間隙喝上兩口,所以整天都顯得醉醺醺的,人稱“酒麻木”,后來人們干脆叫三輪車夫為“麻木”,比如會這樣喊“麻木,去六渡橋!”
位于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小桃園”本為“筱陶袁”,最初是由陶、袁兩姓的兩個小販在這里搭棚設攤,經(jīng)營油條、豆?jié){之類的小吃,后來兩家合作,經(jīng)營煨湯。解放后,以諧音“小桃園”為名,是著名的“煨湯專家”。
捏面人其實是老北京的手藝,不過在武漢也傳承很久。捏面人這種手藝流傳到如今有二三百年。一般會在每年的廟會上見到捏面人的老師傅。
抽得羅又叫抽陀螺,是很多人兒時的記憶,其實到現(xiàn)今,在武漢的很多廣場上,也會看到老人們不停抽打著陀螺,這種游戲逐漸演變成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
被譽為“武漢一絕”的鮮魚糊湯粉泡油條,是經(jīng)典的漢味名吃。它是武漢人的羊肉泡饃,其傳統(tǒng)意義、歷史內(nèi)涵,絲毫不比羊肉泡饃遜色。一碗飄著鮮美魚香味兒的糊湯粉,撲面而來的是水鄉(xiāng)澤國、魚米之鄉(xiāng)的氣息和味道。
舊時,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開元寺數(shù)羅漢之俗,意在卜全年兇吉,且為自娛。在鞍山市的千山地區(qū),不僅有層巒疊蟑的山峰,更有眾多古老宏偉的寺院、廟宇。因此,當?shù)匾恢毖永m(xù)著“正月初一數(shù)羅漢”的習俗。在武漢,逢年過節(jié),人們也會不約而同的到歸元寺去數(shù)羅漢。
武漢的里弄類似北京的胡同,雖然不似北京胡同那么有名,但是武漢的里弄處處體現(xiàn)著老武漢的味道,到里弄去轉(zhuǎn)轉(zhuǎn),說不定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武漢。
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手藝正在逐漸地消失,速度之快讓人驚奇,如磨剪子搶菜刀的手藝。磨刀人騎著自行車,車上扛著板凳,帶著磨刀石、錘子、水瓶子等簡單工具,吆喝著“磨剪子來,搶菜刀……” 走街串巷攬活!澳ゼ糇觼,搶菜刀……”這拖著長音的吆喝聲曾經(jīng)常常回蕩在巷子里,或是做針線活的婦女,或是做飯的主婦把家里的剪子、菜刀拿過來磨快搶薄。這一場景現(xiàn)已變成很多人兒時的記憶,已變成是從父母輩那里聽到的關(guān)于磨刀人的描述!澳ゼ糇觼,搶菜刀……”如今,又能聽到幾次呢?
提起“汪玉霞”,老武漢大概都會想到一句歇后語,“汪玉霞的堿酥餅—絕酥(劫數(shù))”!敖^酥” 意指“汪玉霞”的酥京果、酥糖、酥月餅、堿酥餅絕對的酥爽可口,因與方言“劫數(shù)”諧音,故廣為流傳。
早年間,外地人來武漢,有兩個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是長江大橋,二是民眾樂園。那時候交通還不便捷,很多家庭把去民眾樂園玩當成頭等大事來籌備,一家人穿了好衣服,在孩子的滿懷期待中趕往無所不有的新奇世界,一玩一整天沒問題。
新華電影院始建于1954年,是武漢市首家國立專業(yè)影院,地處武漢市六渡橋鬧市中心,影院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樓高四層。影院現(xiàn)有大小豪華影視廳5個:百花立體聲影廳、玫瑰震感影廳、牡丹豪華影廳、芙蓉保健按摩影廳、紅梅情侶影視廳,觀眾總席數(shù)1188座。
武漢展覽館是1956年建成的展覽館,湖北省武漢市標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武漢市漢口江漢區(qū)解放大道372號,中山公園對面,武漢商場、武漢飯店之旁。
六渡橋,是不見于戶口門牌的地名,位于漢口中山大道(中段)與三民路匯合的中心地帶,橋雖不見橋名尤存。武漢六渡橋人行天橋位于中山大道六渡橋,是在繁華的中山大道上建設的一座人行天橋。六渡橋因為位于漢口中山大道繁華商業(yè)街道,也因為歷史悠久,商業(yè)茂盛,老城區(qū)市民眾多,已經(jīng)成為老漢口的代名詞。
漢正街位于武漢漢口的繁華地帶,它的存在為武漢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F(xiàn)在漢正街在全國十大市場中名列前茅,過去的漢正街則把握著武漢早期商業(yè)的命脈。漢正街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譽,F(xiàn)在在武漢已有了東漢正街、西漢正街。
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大橋橫跨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中國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滾滾長江東逝水,歷史的印跡就如洪流般宣泄而過。然而回顧過去,悵然而立。見證的不僅是變遷,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悄然卻翻天的改變。這是萬里長江第一橋,這也是每個武漢人成長中的片段。
跳房子,一種流行于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兒童游戲。也稱跳方陣、跳方格、跳格子,內(nèi)蒙赤峰地區(qū)叫做飛機格。香港稱為跳飛機。跳房子時因為是用一條腿支撐跳動,故青海等地俗稱“瘸房房”。
蔡林記是一家經(jīng)營熱干面系列小吃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號小吃面館。其熱干面,晶潔爽口,味道鮮美,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賞,享有武漢名小吃的美譽。而今,熱干面已遍及江城,歷久不衰,武漢人吃早餐,更是離不開這一種具特色的面食。真正的老武漢不是天天都吃熱干面,而是,可以接受天天不吃,但絕對無法忍受長時間不吃!
“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jīng)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chuàng)辦于1931年,原址位于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過去為城鄉(xiāng)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谷談倮髲蜆I(yè),改稱”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tǒng)小吃豆皮,銳意改進,并配合甜食應市,因此頗受歡迎。
聞名荊楚大地及武漢三鎮(zhèn)的曹祥泰店已有122年的歷史,得到了上至人民總理周恩來下到普通老百姓的好評,在海內(nèi)外有很大影響。其食品廠生產(chǎn)的“祥”字牌糕點,至今暢銷不衰。2006年,從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前二十天開始,排起了長龍,顧客以能買到曹祥泰生產(chǎn)的節(jié)令產(chǎn)品芝麻糕、綠豆糕而高興,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這種湯包具有皮薄、湯多、餡嫩、味鮮的武漢風味特色,有蝦仁湯包、香菇湯包、蟹黃湯包、雞茸湯包、什錦湯包等新品種,花樣繁多,風味獨特。不僅為武漢人所喜愛,而且在全國也頗有名氣。有經(jīng)驗食客的吃法為:先輕輕咬破湯包的表皮,慢慢吸盡里面的湯汁,然后再吃湯包的面皮和肉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lǐng)略到小籠湯包的特有滋味。
位于保華街2號,現(xiàn)為武漢市美術(shù)館。金城銀行大樓建設的特點,主要在于它的位置。它位于中山大道的分岔口,正面迎著中山在道,橫面是南京路,從而大大地開闊人們的視野。大樓正面7間8柱,采用的是歐洲古典式廊柱樣式。而柱廊高達三層,二層開半圓形拱窗,上面有厚重檐口和山花。若從廊外來看,既有雄偉感,又有開闊感,也富有變化。
從黎黃陂路往中山大道方向徑直走去,一座別致的歐式小樓映入眼簾,墻上的黑色標牌寫著“高氏醫(yī)院舊址”。門牌是黎黃陂路38號。上世紀三十年代,高氏姐弟為響應“醫(yī)學救國”號召而回國,并從俄國人手中買下了黎黃陂路48號(現(xiàn)為38號),開了幾年診所。因為居住過醫(yī)生世家,這棟建筑得名“高氏醫(yī)院”。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游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巍峨聳立于武漢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之稱,與湖南岳陽樓,山東蓬萊閣、江西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
古琴臺,又名俞伯牙臺,位于武漢市漢陽區(qū)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后,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jīng)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筑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跡,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文物其一。
位于前進四路的楚風劇院,原名“長樂戲院”,建成于1916年,也曾名噪三鎮(zhèn)。上世紀30年代,18歲的陳伯華在此登臺首演漢劇《霸王別姬》,轟動一時。1949年后,“長樂”更名為“楚風”,日日有名角登臺獻藝,盛極一時。今天的劇院已淪為舊電器商場。
武漢人素有這樣說法:“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各類美味佳肴應有盡有,漢味民間表演各具韻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這里交匯,中外來賓和八方游客在這里歡聚。這里已成為領(lǐng)略武漢都市風情的窗口。
江漢路位于漢口中心地帶,南起沿江大道,貫通中山大道、京漢大道,北至解放大道,全長1600米。寬度為10至25米,是武漢著名的百年商業(yè)老街。
“竹床陣”是老武漢人度夏的方式,那個時候,一到晚上,大街小巷就擺滿了竹床,場面很是壯觀。隨著空調(diào)的普及,竹床陣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夏至七月以后,酷熱的夏夜把武漢市民從家中"趕"出來,不得不到街道兩旁擺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個挨一個,老者、兒童、青年、少婦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過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見少婦、姑娘身著短褲、裙子睡在街頭上,大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鮮。然而武漢人卻習以為常。
這里似乎是老武昌的代名詞,也是文藝青年最愛來的地方。曇華林是武昌區(qū)糧道街的一個老街區(qū),在這里,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匯,風雨不變百年古街,令人嘆為觀止。
這絕對是個只有武漢人才知道的詞匯,而且至少是1990年以前出生的武漢人才知道的詞匯,因為這個幾乎是武漢人消夏必需品的“二廠汽水”已經(jīng)消失了。在那個年代,“二廠汽水”也幾乎就是“飲料”的代名詞,而現(xiàn)在超市里滿眼已是可口、百事,“二廠汽水”已成歷史。
面窩, 是武漢地方性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干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
如果你只是路過這里,小巷的這戶人家也沒什么特別,門前的招牌不太引人注意。大門口坐著乘涼的人,還以為是誰誰家的私宅,或者是個沒什么名氣的小景點。這里是吳佩孚將軍的故居,時至今日,故人故事俱往,硝煙散盡,烽煙都變作了風塵,吳大帥的公館,也似大帥般耿直低調(diào),雖居鬧市,卻一直獨善其身。
微達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