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雜志從2008年創(chuàng)刊發(fā)展到現(xiàn)在,經(jīng)過三年的積淀、蛻變,形成了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湖北藝術類專業(yè)期刊。它以“關注當代藝術、推介藝術佳作、整合藝術資訊、引領藝術時尚”為宗旨。它致力于建立藝術與大眾溝通的橋梁,為藝術在大眾生活中的傳播提供媒介平臺,推動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和傳播,拉近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
新浪湖北:您是怎么走上藝術這條道路的,您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雕塑專業(yè)畢業(yè),感覺你們那個年代學雕塑的人應該很少,也不會像現(xiàn)在的小孩是父母,是因為自己的興趣選擇雕塑這個專業(yè)的嗎?聽說您還有在黃陂下鄉(xiāng)“黃陂泥塑”隊的經(jīng)歷,可否講述一下。
傅中望:首先從小的愛好、喜歡,最后才成為自己的一種職業(yè)。小學就喜歡畫畫,一直到中學,都是學校繪畫最好的。校牌、宣傳畫,都是我做的。另一個愛好,就是喜歡動手做手工活、木工活。學校的板凳桌椅和宣傳櫥窗都是我來修理,做些模型。七十年代是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專做道具布景,為八個樣板戲畫布景。也就是說,從小對藝術造型有特殊的興趣。到中學時,在青少年宮學習繪畫。七十年代,知青下鄉(xiāng)到農(nóng)村去了,到黃陂做了一年的農(nóng)活。村干部發(fā)現(xiàn)了我會寫會畫。有了一個出頭露面的機會。小隊大隊的干部都發(fā)現(xiàn)了 在大的公社,刻大字,印刻宣傳的簡訊,畫宣傳畫。當時參加了孝感地區(qū)的創(chuàng)作學習班,我覺得藝術雕塑很符合我自己,在學習班里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這期間,創(chuàng)造了許多作品;厝グl(fā)展農(nóng)民雕塑,知識青年,農(nóng)村青年愛好雕塑的,都沒有基礎,我一點一點教他們,最后辦了一個大的展覽,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由于這個活動的開展,引起了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注意,文革時期,藝術基本停課了,他們在黃陂農(nóng)村藝術家身上看到了希望,同時也接觸了許多藝術大家,學到了很多東西。我認為雕塑是偉大的藝術,是世界藝術中的重要的一份子。從此我走上了雕塑這條路,成為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浪湖北:湖北美術館作為中國中部地區(qū)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您覺得本館在傳播國內(nèi)文化藝術和引進國外文化藝術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在對湖北本地普通群眾的審美引導和文化推廣方面有哪些計劃?
傅中望:應該說,湖北以前沒有專業(yè)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是07年開始,一年以后,武漢美術館成立。一個城市的美術館是文化的載體。今年是湖北美術館的五周年。這五年,一直立足推動本土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宣傳,做了大量工作。湖北美術館對湖北歷史做了梳理,辦了一系列大型展覽,是非常大的工程,將湖北一百年的藝術做了全面的回顧。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一輩的創(chuàng)造和成果,都和湖北美術館相關聯(lián),來展示。
另外,我們做了一個關于二十世紀百年藝術的戰(zhàn)略,回顧了湖北一百年的藝術史。這樣一個舉措和我們展覽的項目,都是對湖北美術史和藝術家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就是讓我們的觀眾、老百姓去了解湖北美術對世界美術和文化的傳承。我們每個展覽,擔心老百姓不知道雕塑油畫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我們都在大堂搭了工作室,讓老百姓看到藝術家都是怎么創(chuàng)作。類似這樣的活動,我們都開展了很多。我們還對中國畫這么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畫種,進行了一個大學生的辯論賽,讓更多大學生了解中國畫,了解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繪畫的關系,是繼承還是創(chuàng)造,這些都是需要年輕人去關注并了解。這都引起了全社會的注意,也得到了更多媒體廣泛的宣傳,特別是網(wǎng)站刊物、報紙互動的宣傳,很有效地為湖北美術館本土文化美術的推動。
我們同時也引進了國外大師的作品,讓它們擴大公眾的文化視野,了解西方社會和其他文化背景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提高公眾對藝術的審美力和鑒賞力。同時,我們把全國重要的美術展引進了。全國第十一屆美展、全國重大歷史美展,我們才有做這些東西的可能,我們公眾才能享受到這些好的藝術作品。還有一個作用是,通過各種展覽,可以收集到本土的、外地的 全國的藝術家的作品。這就是一個美術館的作用,研究、推廣、收藏美術作品。美術館是一個非盈利的機構,從來沒考慮賺錢,只是考慮到文化的發(fā)展。美術館是一個公益性的機構,收到了很多藝術家的捐贈,進行保管,同時適當適時傳播。正是因為這樣,藝術家才覺得這是屬于國家的財富。每個美術館都有辦館特點。我們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顧歷史,重在當代。我們要確認美術館多源價值取向,國內(nèi)的、國外的、民間的,體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滿足各個時代人們的需求。強調(diào)品味和質(zhì)量,美術館不是搞群眾文化 是精英分子,是藝術家的殿堂。辦什么展覽,都要辦到最好。作為一個美術館館長,我有自己的藝術觀、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方法,但是要從觀眾和社會的角度出發(fā)。美術館要強調(diào)辦館特色和品牌意識,我們一直在從無到有,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品牌?偠灾粌H要有展覽,還要有群眾性。做展覽,需要專家喜歡,老百姓也喜歡,這樣美術館才能有生命力和發(fā)展的可能性。
他們眼中的傅中望:
.
他提供了一種即便在西方雕塑中也沒有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來自自身傳統(tǒng)的啟發(fā),所產(chǎn)生的結果是,使“榫卯結構”成為當代雕塑的一個無法回避的術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史的意義的貢獻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 呂 澎
.
認識傅中望必須有三個向度,即歷史的、文化的和公共視野的,傅中望在一個廣袤的空間里敘事,他的視覺表達的動態(tài)性、多面性和多樣化也導致了人們很難按照某種風格和流派對其歸類,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他又有著一個明晰的行為軌跡和創(chuàng)作主線,那就是對當代藝術與社會人生的真誠思考,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敏感把握,是對生命、生存的的關注。
——湖北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 冀少峰
.
樊楓先生筆下的城市之形,恰恰求在“似與不似之間”,他畫面的真與客觀的真留有距離。因為,他的形是水墨的形,是曲的、軟的、流動的,城市建筑則是直的,硬的,固化的,中國人也曾有想準確表達建筑的所謂界畫,但因其缺少意韻,而地位不高。以水墨之態(tài)呈都市之象,使其中的建筑留有韻味,以城市之境抒城市人之胸臆, 使城市冰冷的樓房具有“山水”的情感。
——藝術家 吳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