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者分享生命

  劉 源:

  一家三口,數(shù)十年獻血472次,獻血量可挽救700多人生命,江城第一“熱血家庭” 當之無愧。而劉源,正是這個家庭的帶頭人,累計獻血197次。他和妻子郭珍玲、兒子劉明明成為江城無償獻血的表率。

  劉源是武漢市信訪局公務員,早至1977年開始獻血,經(jīng)歷了江城獻血事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劉源稱自己早期的獻血為半自覺,“單位組織,集體獻血”。

  到1998年,隨著《獻血法》在全國施行,武漢進入無償獻血階段。當年3月,江城街頭出現(xiàn)了第一輛獻血車,很多市民還在觀望時,劉源帶頭上了車,挽袖獻血。他稱這之后獻血為“自覺階段”。

  在獻全血的時期,一年最多獻兩次。為了牢牢記住,劉源把獻血安排在兩個時間,上半年的3月5日學雷峰日,下半年的國慶節(jié)。

  在他的帶動下,1999年,兒子在部隊報名獻血。一封家書寄回來,作為母親的郭珍玲感動、敬佩,還有心疼。之后,郭珍玲也加入無償獻血中。

  2004年開始,成分獻血作為一種獻血新方式在江城出現(xiàn)。成分獻血是獻出血液中某種成分,間隔期只有14天到一個月,但每次獻血時間約1小時,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斑@樣獻血次數(shù)更多,能救更多人,為什么不參加呢?”從此,全家參加成分獻血。

  有觀念認為春節(jié)見血不吉利,每到春節(jié)長假,獻血人數(shù)銳減。劉源一家了解這種情況, 2012年大年初一,一家人一起去獻血,帶頭破除偏見。

  劉源表示,全家的經(jīng)歷表明,獻血利國、利民、利己,對身體無害。作為黨員,更要起先鋒模范作用。

  去年,郭珍玲到達60歲的獻血年限,明年春節(jié),劉源也將年滿60歲,夫妻倆表示,能獻血是種幸福。劉源仍在堅持每月獻血,“我會站好獻血最后一班崗”。

  全家成第一熱血家庭 獻血40年 站好最后一班崗

  方向軍:

  由路人到獻血者,只有伸出一支手臂的距離。海軍工程大學職工方向軍女士,是參與江城街頭無償獻血市民中的普通一員,而她把這一簡單的善舉緊持了14年。

  2002年,方向軍帶著2歲女兒在江漢路逛街,經(jīng)過佳麗廣場獻血屋,看到有人獻血,也想做一件有價值的事,于是伸臂獻血。

  最近,當武漢血液中心工作人員打印出她的獻血檔案時,方向軍自己也有些不敢相信,14年來年年獻血,總計9200亳升,已經(jīng)是一個成人全身血量的兩倍。

  方向軍獻的是全血,這也是我市臨床用血量最大的一種類型。她曾嘗試過成分獻血,因為體檢一項指標不達標,最終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獻全血方式。這種方式每次獻血至少要間隔半年,一年最多獻兩次。由于間隔長,很多人容易遺忘,而方向軍一年未落,持之以恒。

  在方向軍看來,獻血只是件平常事,以致她多次獻血,都沒有告訴家人。也許第一次獻血會有猶豫,跨出第一步,再獻血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她表示,真正到舍己救人的關口,很多人不一定邁得出步子,而獻血是最好的力所能及的救人方式,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14年來,方向軍身體一直很好,她把這看作獻血的最好回報。讓她感動的是,很多年輕人、大學生們加入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她用獻血的善行影響著女兒,再過兩年,女兒滿了18歲,也希望參加無償獻血,作為成人禮。

  由路人到獻血者只需伸出手 14年獻了兩個人全身血量

  柳愛民:

  柳愛民是“武漢稀有血型互助會”的資深成員,他的血型是Rh陰性,在漢族中,這種血型只有3‰,因為稀少而被稱為“熊貓血”。在江城,像柳愛民這樣樂于獻血助人的“熊貓大俠”約有600多人,他們守護著江城3萬多稀有血型者的生命健康。

  1997年,在外地讀書的柳愛民回武漢,目前是一家4S店工作人員。他笑稱,第一次獻血,只是想知道自己血型。知道后,他覺得身上有種責任,獻血不僅救人,更是互助,在稀有血型上尤其如此?!叭绻也粠蛣e人,將來我有困難,誰來幫我”。

  柳愛民是稀有血型互助會的活躍分子,他稱自己是“鬧藥”,搞活動,造氣氛,希望更多人支持、參與無償獻血。

  因為是稀有血型,意味著需隨時準備著,一旦有用血需要,隨叫隨到。為了保證任何時候獻血都有好的質(zhì)量,柳愛民平時生活很有規(guī)律,特別注意飲食,不敢隨便喝酒。他表示,這也促進了身體健康。

  柳愛民的手機24小時開機。2009年10月7日,一名患血液疾病的孩子,急需輸血小板,否則將因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柳愛民下班后接到電話,顧不上休息,開車從沌口到漢口來獻血。

  去年6月5日,協(xié)和醫(yī)院一名等待換心的女孩恰好是稀有血型,剛到單位上班的柳愛民接到通知,趕緊請假,沒有比救人一命更重要的事,單位非常支持。他隨后趕到血液中心,和另一位志愿者張巍一起獻了2個治療單位的血液,最終,換心女孩成功手術。

  從1997年開始,19年來柳愛民獻了7000毫升的血,接近兩個成人的全身血量。

  24小時開機 隨時準備獻血的“熊貓大俠”

  受血者家屬感恩

  李夢濤:好心人的血救了母親的生命 回報源于感恩

  今年41歲的李夢濤是江城著名的獻血達人,獻血次數(shù)超過200次。很少人知道的是,他第一次獻血,正是源于對母親輸血后生命獲救的感恩。

  1996年,李夢濤的母親害了一場大病,輾轉(zhuǎn)到武漢同濟醫(yī)院,確診是子宮肌瘤,由于身體內(nèi)長期慢性失血,體內(nèi)血色素極低,需要輸血。就這樣,在手術前和手術中,共輸入了1600毫升新鮮血液,最終轉(zhuǎn)危為安。這事在李夢濤心里烙下了不滅的印記,不知是哪些好心人捐獻的血液救了母親的生命。母親也告誡他:“這些人的恩情我們不能忘,要還!”

  李夢濤一直在找這樣的機會。1999年8月,他在出差途中,經(jīng)過武漢商場看到一輛獻血車,沒有絲毫猶豫就上車獻血,之后一直堅持獻血。到2004年,他覺得自己身體條件好,又選擇了獻血次數(shù)更多的成分獻血。2011年“五四”青年節(jié),他用第100次獻血作為禮物,迎接孩子的降生。

  “一個人N次獻血比不上N個人一次獻血”。 這是李夢濤常掛在嘴邊的話。需要更多的人參與獻血,才能保證日益增加的臨床用血需求。從 2007年開始,他自覺進行無償獻血宣傳,還把自己經(jīng)營的汽配城門店改成獻血宣傳屋,帶動多位親友長期獻血。

  李夢濤說,自己的經(jīng)歷說明,血液對生命如此重要,捐獻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來的生命。他將懷著感恩之心把無償獻血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