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边@是湖北紅安縣兒童口中都能傳唱的民謠。國慶期間,新華社連發(fā)多篇文章,介紹中國“第一將軍縣”紅安縣。

  14萬英雄兒女鑄就紅色名片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紀念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紀念館

  紅安曾名為黃安。1927年,黃安、麻城3萬余名農民自衛(wèi)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發(fā)動黃麻起義,攻打黃安縣城,點燃了此地土地革命的火種,逐步形成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新四軍敵后抗戰(zhàn)的重要支撐點。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里又成為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戰(zhàn)場。當地自1923年黨組織建立開始,至1949年全國解放,27年紅旗不倒、斗爭不息。

紅安縣革命烈士紀念墻紅安縣革命烈士紀念墻

  革命年代,紅安14萬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這里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和陳錫聯(lián)、韓先楚、秦基偉等223位共和國高級軍事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從這里踏上了長征征程。其中,紅四方面軍隊列里,每3個人中就有1個紅安人,每4位英烈中就有1個紅安籍。

  1952年9月,為了表彰黃安人民革命斗爭業(yè)績,將黃安縣正式改名為紅安縣,共和國以“紅”命名褒獎的縣,這是全國唯一的一例。

  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xiāng)

  徐向前元帥曾對紅安縣題詞:“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xiāng)”。 紅安被譽為“中國第一將軍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授銜的將軍就有61位,居全國之首。

董必武董必武

  董必武生于1886年,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董必武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長的董必武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他的妻子陳碧英卻服從組織安排,去廣東梅縣開展地下斗爭,從此生死不明。陳碧英送給董必武的手電筒,一直陪伴著董必武走完長征。

  抗戰(zhàn)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董必武作為中共代表之一,在重慶談判中同國民黨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新中國成立以后,董必武曾三次回到他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紅安。幾十年的革命生涯,半輩子的風雨滄桑,抹不掉他老人家對故鄉(xiāng)的眷戀。

董必武與烈屬、紅安籍全國勞動模范徐正修交談董必武與烈屬、紅安籍全國勞動模范徐正修交談

  1956年4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董必武從杭州到武漢視察。14日,從武漢回到紅安。在家鄉(xiāng)三天,董必武和老鄉(xiāng)見面,到農村走訪,在紅安縣委機關召開座談會,傾聽群眾意見。

  1958年3月10日,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隨省委農業(yè)檢查團到紅安檢查工作,第二次回到紅安。視察馬鞍山水庫,看了集貿市場,還向紅安縣2000多干部作了報告。

  1962年5月11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董必武與夫人何連芝,第三次回到了故鄉(xiāng)。視察了紅安縣第一中學,參觀了紅安縣博物館,向紅安縣委提出改善民生的一些要求。1958年,他在家鄉(xiāng)視察七里坪后,寫下了題為《紅安七里坪》的詩句:殘壘猶存舊戰(zhàn)痕,義軍根據地傳名。而今建設能躍進,不愧當年七里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