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北鶴峰:“80后”夫妻把異鄉(xiāng)當家鄉(xiāng) 扎根村小育人十余年

初夏,深山環(huán)抱中的湖北鶴峰縣鐵爐白族鄉(xiāng)馬家希望小學,花繁樹茂,煥發(fā)勃勃生機。隨著下課鈴聲響起,陳若竹被六年級的孩子們簇擁著走出教室,滿臉笑容。
馬家希望小學是鶴峰最偏遠的一所村級小學。全校有25名教職工,202名學生,半數(shù)是留守兒童。
陳若竹和丈夫蔣濤是一對出生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年輕夫妻。大學畢業(yè)后,他們倆不遠千里來到鶴峰,耕耘三尺講臺,與孩子們一起追夢,書寫幸福的教育人生。不知不覺間,已經(jīng)有了12年。今年陳若竹榮獲“湖北青年五四獎章”。
一份別人讀不懂的執(zhí)著
34歲的陳若竹,武漢人,馬家希望小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
19年前,年僅15歲的她只身來到鶴峰求學。高中三年,她與鶴峰結(jié)下不解之緣。
這段特殊的求學歷程,讓她見證了偏遠山區(qū)教育的現(xiàn)狀,感受到城鄉(xiāng)教育的巨大差距。她暗下決心,一定要為縮小這份差距盡一份力。
2010年,陳若竹從湖北民族學院外國語學院畢業(yè),毅然走上鶴峰的支教路。
2012年,陳若竹順利通過全省農(nóng)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招考。按照考分,陳若竹完全可以選擇離縣城較近的學校。選崗會上,她卻填寫了最偏遠的鐵爐白族鄉(xiāng)學校。
受組織安排,陳若竹背起行囊來到馬家希望小學,挑起班主任和英語老師的擔子。
12年教書育人,陳若竹有過種種機會回到城市。親朋好友也曾動員她調(diào)回家鄉(xiāng),哪怕是辭掉工作。
“我走了,這些孩子怎么辦?”陳若竹說,她舍不得生活了多年的地方,也舍不得這里的人,唯有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才是最大的意義所在。
一場讓人淚目的婚禮
在鶴峰,陳若竹收獲了愛情。
丈夫蔣濤,黑龍江人,大陳若竹一歲,馬家希望小學德育處主任。他們同一年來鶴峰支教,同一年通過招考,同時申請到同一學校任教。
她教英語,他教科學,兩人一直沒怎么講過話。
也許是同樣的人生、同樣的夢想、同樣的追求,讓兩人擦出了愛的火花。
確定關系前,陳若竹只問了蔣濤一個問題:“我反正是要留在這里的,你能不能陪我?”
蔣濤想了想說:“能?!?/p>
兩人便組成家庭,沒有儀式,沒有紅地毯,只有寂靜的大山為他們作證。
2015年,夫妻倆愛情的結(jié)晶誕生了,他們只能在教學忙碌的間隙兼顧孩子。一路走來,他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很多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對山里孩子的愛。
夫妻倆無悔堅守的故事感動著大山。2019年,一年一度的“最美鶴峰”系列評選活動啟動。村級海選、鄉(xiāng)鎮(zhèn)評選、縣級競選……陳若竹一家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尊重,也得到評委們的一致認可,最終獲得“最美家庭”榮譽。
2020年1月12日晚,2019年度最美鶴峰致敬禮暨特別節(jié)目“最美七年”舉行。晚會主持人還特意為陳若竹夫妻舉辦簡單的儀式,彌補他們沒有舉辦婚禮的遺憾。當晚,22萬鶴峰人民見證了他們的幸福,也見證了他們對深山農(nóng)村教育的付出。
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體系
農(nóng)村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學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面對種種問題,如何走出學校發(fā)展困境?夫妻倆學中悟、悟中思、思中行,探索出學生問題處理八問法、黨建+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等教育體系,使學校成為教育教研齊頭并進的村級小學。
初出茅廬時,夫妻倆在教育教學上不得要領。他們就在老教師、網(wǎng)絡、書海中尋求“秘籍”,認真研究教育規(guī)律,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結(jié)合工作實際反思自己的言行。
“發(fā)生什么事情了?”“你想做什么?”“你這么做,后果會如何?”“你決定怎么做?”……陳若竹專門將“問題處理八問法”打印出來貼在辦公桌前的墻上,幫助她走進孩子的心里。
她還利用工作之余堅持自學,考取國家心理咨詢師證和家庭教育師證,為山區(qū)迷茫的孩子和家長提供更加專業(yè)的指導和幫助。
作為學校領導,夫妻倆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新模式,以愛為底色做教育,尋求心靈的碰撞。
在年復一年的教學工作中,夫妻倆立足校本庫,收集并消化吸收資源,打磨精品課堂,編纂出屬于自己的教輔資源庫,在磨礪中提升教學水平。
在“雙減”政策落實落地后,夫妻倆主動尋求學校發(fā)展新思路,切實做到“減負提質(zhì)”。2020年,學校開始組建興趣班,有特長的老師全部披掛上陣。針對學校資源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實際,他們就自費買了網(wǎng)課,讓老師們邊學邊教。截至目前,該校已開辦非遺、民俗、美術、體育等20余種興趣班。(汪正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