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宜昌英雄司機鄧艾民 一個人死了換一車人活著

  新華社武漢7月2日電(記者譚元斌)“爺爺被石頭砸了,怎么辦喲,我要聽話!”在湖北宜昌英雄司機鄧艾民離世10多天之后,他4歲的孫子仍然滿心盼望著爺爺回家。

  6月10日,54歲的鄧艾民駕駛大巴車載著14名乘客從湖北神農(nóng)架前往宜昌,途中大巴車前部被山上滾落的巨石擊中,身受重傷的他,用幾乎被砸斷的左手,拼盡最后一絲力氣,拉住了大巴車的手剎,使得大巴車在陡坡邊穩(wěn)穩(wěn)停住,挽救了全車乘客的生命。

↑圖為大巴被石頭砸中。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圖為大巴被石頭砸中。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

  一個人死了,一車人活著

  6月10日8時30分許,湖北合眾運輸有限公司一輛大巴車從神農(nóng)架林區(qū)木魚鎮(zhèn)出發(fā),前往宜昌,車上載著14名乘客,司機是有著30多年駕齡的鄧艾民。

  這是鄧艾民跑這條線路的第10天。十多年里,他一直跑宜昌至秭歸線路。因為這條線路開通了城際公交,經(jīng)朋友介紹,自今年6月1日起,鄧艾民開始為湖北合眾運輸有限公司跑木魚至宜昌線路。他每天上午從木魚鎮(zhèn)出發(fā)前往宜昌,下午從宜昌返回木魚鎮(zhèn),晚上在木魚鎮(zhèn)過夜。

  6月8日、9日,神農(nóng)架下了兩天雨。10日8時41分許,鄧艾民駕駛大巴車行駛至209國道K1602m處時,遭遇山石滾落,一塊直徑兩三米的巨石從天而降。為避免乘客受傷,鄧艾民向右猛打方向盤,巨石擊穿前擋風玻璃,砸在了鄧艾民身上。鄧艾民面部、胸部、腹部、腿部嚴重受傷,左上肢多處骨頭外露,左手腕幾乎被砸斷。大巴車也失控沖向公路外側(cè)。

  公路外側(cè),是高約5米的陡坡,陡坡下方,是亂石林立、因下雨水勢湍急的香溪河,一旦大巴車撞上鋼絲欄,翻下香溪河,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那一瞬間,14名乘客幾乎命懸一線。

  危急時刻,鄧艾民忍住無法想象的劇痛,緊急踩下剎車,并用他幾乎被砸斷的左手,拉起了手剎。大巴車緊靠鋼絲欄停住,避免了一起慘劇的發(fā)生。最終,14名乘客得救,鄧艾民不幸遇難。

  “正常情況下拉氮氣剎也要用力,鄧師傅肯定是用盡最后一絲力氣將氮氣剎拉住?!编嚢竦耐滦ち琳f。

  “他是為了我們,才去跑客運”

  鄧艾民是宜昌市下轄枝江市江口鎮(zhèn)人,1984年拿到駕照,1997年到枝江城區(qū)跑出租車,2000年到宜昌市區(qū)跑長途客運,先后跑過宜昌至武漢、宜昌至仙桃等線路,2002年開始跑宜昌至秭歸的短線客運。此前33年他的近萬次出車記錄,未發(fā)生過一起事故,曾多次獲得“優(yōu)秀駕駛員”稱號。

  在獨生女兒廖鄧嬌的眼里,父親是一個為自己操碎了心的人,她和丈夫張威結(jié)婚、買房、買車以及孩子出生,都是父親忙前忙后,為他們安排好一切。

  廖鄧嬌和張威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他們的兒子管雙方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鄧艾民在家中排行老大。平日里,無論是對年逾古稀的父母、九十高齡的外婆,還是對弟妹的子女,都照顧有加。他的妻子是枝江人,幾乎每個月,他都要回枝江看望老人。

  “大哥是個好人,他心地善良,喜歡幫助別人?!编嚢竦亩茑嚢笳f,有一年下大雪,鄧艾民駕駛客車從武漢回宜昌后,車上有個孩子沒能趕上從宜昌到長陽的最晚班車,“那時大哥在宜昌還沒有買房,自己租房住,就把孩子安頓到我家,給孩子父母打電話讓他們放心。第二天一早,又親自把孩子送到車站。”

  鄧艾民生前不喜歡拍照,出事后,家里幾乎找不到他的照片,僅有的幾張照片都是孫子用手機拍下的。張威說,岳父對外孫的關(guān)心愛護超過了自己這個當爸爸的。

  “父親都是以我們?yōu)橹鳎X得自己還沒到退休年齡,還可以做點事減輕我們的負擔。他是為了我們,才去跑客運,哪兒曉得……”談起鄧艾民,張威幾度哽咽。

  夫妻倆一直不敢告訴兒子實情。在這個4歲孩子的眼里,爺爺受傷這么久,一直沒回家,他感到某種不習(xí)慣,卻又不知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偶爾問起來,夫妻倆只能岔開話題。

  他的故事感動千萬網(wǎng)友,他的堅強得到了傳承

  鄧艾民的事跡很快引起網(wǎng)友關(guān)注,網(wǎng)友為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依然堅守職責的精神動容,也為他平日里作為一名司機的諸多凡人善舉感動。

  在網(wǎng)上,網(wǎng)友紛紛為鄧艾民點贊。網(wǎng)友“千江江”說:“平凡崗位,關(guān)鍵時刻見精神;平凡家庭,相親相愛見真情!不平凡的事跡,給全社會樹立了一座豐碑!”

  網(wǎng)友“張榮”說:“當今時代、社會太需要這樣的人,值得大力弘揚鄧師傅的職業(yè)道德與高尚情操!我要向他學(xué)習(xí),向他看齊!”

  在廖鄧嬌、張威看來,他們的父親“只是平凡老百姓中非常普通的一個人”,“在那種情況下,采取那種措施,是他應(yīng)該做的”,“作為一名大巴車司機,履行職業(yè)操守,是非常正常的”。

  對于他們來說,父親留給他們最大的財富是那份堅強樂觀,“他一生從來沒抱怨過什么,始終是在付出,不求回報。”

  廖鄧嬌、張威夫妻“收入一般般”,兩人作為獨生子女,他們卻需要贍養(yǎng)多達8位老人。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拒絕了社會各界的捐款。

  張威說,宜昌市、神農(nóng)架林區(qū)政府在解決善后問題上給予了一家人極大的幫助,眾多社會愛心人士也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全家人萬分感激。

  “困難我們自己都可以想辦法解決。”廖鄧嬌說,“生活會越過越好,這也是爸爸最大的心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