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堆牛屎(荊州區(qū))

傳說古時候太上老君牽著自己的坐騎——大金牛,云游四方,為百姓造福。途經(jīng)此地,金牛拉了三堆屎,便長成了三個小冢子,百姓便取名“三堆牛屎”。三堆牛屎座落在荊州區(qū)川店鎮(zhèn)宗南村委駐地東南面1公里處,在1949年前土地荒蕪,隸屬安陸鄉(xiāng)三保一甲。1950年后,冢子周邊開墾成了耕地;三個冢子于1981年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hù)區(qū)域;2014年定為市級文保區(qū)域。
十二道腳不干(猇亭)

高馬河從猇亭東南往西北,流至磨盤溪居委會八廟到龍盤湖的大坡垴,要連續(xù)過12道河溝,在當(dāng)?shù)胤Q為“十二道腳不干”。“十二道腳不干”原是古道。明清時期,湖北荊(州)沙(市)一帶的商旅馬幫,以及新場、安福寺等周邊山區(qū)去宜昌、四川經(jīng)商的挑夫、馬幫,都須經(jīng)此上行?!笆滥_不干”全長4千米,流域面積為20平方千米。此處水域河道狹窄彎曲,溪河潺潺,山谷聳立,古木遮天。原來沿河谷行走的旱道,因高馬河彎曲前行成了水道。從此行走的商旅,都要手提鞋子,打赤腳連續(xù)淌過十二次溪河,到了龍盤湖的大坡垴,才坐在河邊洗腳穿鞋子。因此,猇亭區(qū)虎牙一帶的人們把高馬河流經(jīng)磨盤溪的這段俗稱“十二道腳不干”?!笆滥_不干”,原來要提著鞋子過“十二道”溪河的人文景觀,成為了高馬河曾經(jīng)的印痕。
對我來(秭歸)

在長江西陵峽中崆嶺灘的江心,早年橫著一堵大礁石,叫“大珠”。 礁石上刻著三個大字:“對我來”。相傳大約在一百年前,崆嶺灘岸邊住著一個年輕舵工,小名張來子,他十二歲便下河當(dāng)了小伙計,從小在西陵峽里打滾。他多次泅水渡江,在江心的石堆上刻下“對我來”三個字,過往船只照著張來子刻下的標(biāo)記行船,有驚但無險,張來子成了川江船工的“活菩薩”。
香七里(張灣)

相傳很久以前在這里有個金香爐,此處香火旺盛,香味上下飄香七里遠(yuǎn),后來人們就取名香七里。
王四五六塆(蘄春)

相傳清朝早期,當(dāng)?shù)刈嫦韧娌┎?,總是壓一二三骰子,一直沒贏過,后來聽到門頭一種聲音說“壓一二三總是輸”,祖先改為壓四五六骰子,就開始贏,后來就開始置產(chǎn)業(yè), 開油鋪,塆名為王四五六塆,也稱王家油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