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一名女子在網上結交一名男朋友后,因對男友的身份和言辭有懷疑,便在網上聯(lián)系上一家偵探調查公司,雇請對方對男友的身份進行調查。結果底還沒摸清,女子被稀里糊涂地騙去8萬余元。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記者暗訪調查發(fā)現,網上這些聲稱調查內容絕對真實的偵探調查公司,大多都是不法分子布的局。

  為探男友底細 女子被騙八萬

  淼女士(化名)家住宜昌城區(qū),兩個多月前,淼女士在網上結識了一名外地網友,兩人相談甚歡。

  隨著在網絡上的進一步聊天和交往,淼女士覺得與對方有很多共同語言。之后,兩人水到渠成地談起了戀愛。接觸中該男子自稱自己不僅畢業(yè)于知名高校,如今工作清閑、收入頗豐,而且家族里的親朋好友也都有很強的社會關系。

  然而,時間一久,淼女士覺得對方的言談舉止與其所謂的身份完全不符,她開始對這名異地男友的身份產生懷疑。

  為了能夠確定對方的身份,淼女士挖空心思,最終通過網絡搜索到一家外地的“偵探公司”,并和對方取得了聯(lián)系,試圖讓對方對男友進行摸底調查,以驗證對方的真實身份。

  隨后,這家偵探調查公司以異地調查需要費用等多種理由,要求淼女士先行支付費用,淼女士先后多次給對方賬號轉賬匯款,累計花費8萬余元。

  淼女士費用如期支付,可“偵探公司”承諾的“調查結果”卻遲遲沒有給她。在周圍好友的提醒下,淼女士意識到可能遭遇騙局報警。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男子追債未果 誤入偵探陷阱

  淼女士的遭遇并非個案。

  在長江市場做生意的秦先生家住葛洲壩,去年10月底,秦先生也被一家網絡偵探公司騙去了500元。

  秦先生說,他的朋友趙先生在2013年年底找他借了12萬元,幾年來自己多次向趙先生討債均沒有結果。因為打官司費時費力,且打贏了官司也不一定能把錢要回來,秦先生只好一直找趙先生追債。可從去年8月開始,趙先生便一直躲著不見面,每次打電話都拒絕接聽。

  去年9月中旬,秦先生在一次飯局中聽說網上調查公司非常有效,便在網上搜索到一家網絡偵探公司并與之取得聯(lián)系,對方聲稱:可以安排調查人員來宜查找趙先生的具體家庭住址、銀行賬號或存款,在確認趙先生是否有還債經濟能力后,還可以代為討債,在討債成功后才收取調查費用。

  秦先生說,開始時對方聲稱事后才收取費用,可沒過幾天就以調查人員先期調查需要費用為由,要求他先支付500元錢。在將這筆錢轉給對方的第二天,對方又聲稱調查已經開始,要求自己再支付1500元,被自己拒絕了。自己試圖將500元要回,對方直接將其QQ號碼拉進黑名單。

  河南來宜的王先生也有類似遭遇。一年前,王先生的家人被騙至傳銷團伙。為找到家人,其四處求助,通過網絡找到一家“偵探公司”,之后對方收取1000多元“先期調查費”后銷聲匿跡。

  律師:“偵探”探隱私不受法律保護

  “私家偵探”并非新名詞,早在本世紀初,媒體對此類所謂的“偵探”已有曝光。

  一位一線民警告訴記者,此類公司開展的“偵查”業(yè)務均不在法律保護范圍內。該民警介紹,公民隱私、公司經營資料等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公安部早年前就有通知,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開設各種形式的涉及個人隱私調查等類似的服務。法律規(guī)定,在司法領域,偵查權屬于公安機關。淼女士遭遇的是典型的騙局,但即便遇到真的為雇主服務的“偵探”,其行為也不受法律保護。

  既然如此,民間為何還有一些所謂可以調查隱私的機構呢?該民警介紹,一些機構和個人往往打著擦邊球,改名為“咨詢公司”等,其業(yè)務內容涉及個人隱私類的均不在法律保護范圍,采取的行為手段被禁止甚至觸犯法律。

  “個人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當你準備自己或聘請所謂的個人和機構窺探對方隱私時,就應該想到觸及到他人的合法權益?!敝心厦褡宕髮W社會學專家劉芳介紹,一旦當事人對對方的個人信息產生懷疑,其求真的心理會占主導,進而會作出一些缺乏理性的行為。這些“偵探公司”恰恰是摸準了當事人的這種心理。

  市民有取證需要怎么辦?湖北七君律師事務所律師熊燦輝介紹,市民有此類需要,要視調查事項來具體分析,但首先應該咨詢專業(yè)的律師,通過合法手段進行調查取證。熊燦輝強調,公民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公民個人隱私或證據,其行為本身就不在法律保護范圍內,結果將不被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