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孩子的生日、喜好都了如指掌 妻子生日結婚紀念日紅包從不延遲
為什么對父母,連教他們用手機的時間都沒有?
一個簡單的個稅申報填報信息過程,讓三代人之間,老人和孩子之間的天平顯現出了明顯的不平衡。記者針對20個家庭的調查中顯示,現在,幾乎每個家庭乃至社會的大部分關注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對老人的關愛程度遠遠不夠。
兒子信息“秒填”
父母的出生年月日不記得
市民周先生的兒子在江漢區(qū)滑坡路小學讀書,家里有兩套房產,目前全部都在還房貸。填報個稅申報信息時,兒子的生日“秒填”,但母親的確切生日不記得,“好像是農歷十二月初五”。
江漢區(qū)一所中學的老師席女士的父母住在青山。她說,自己記得父母的生日,因為每年父母生日時,都會帶著兒子和丈夫一起給老人送禮物,但對父親的年齡卻記得不太清楚。“我父親戶口本上是1949年出生的,但我記得好像他曾經說過自己報大了一兩歲,我們也沒具體問。”
調查對象中,能夠第一時間說出自己父母年紀、出生年月日的人幾乎沒有,多數人只記得大概的數字,但沒有人說不出自己子女的相關信息。
每年給妻子至少發(fā)三次“520”紅包
卻不知道父親最愛吃什么菜
武昌區(qū)一所從事噴繪器材業(yè)務的公司負責人夏先生,一家三口現在已經在武漢買了房子,父親仍在黃陂老家務農。每年,夏先生都會帶著妻子和兒子外出旅游至少兩次,妻子的生日、結婚紀念日等重要節(jié)日,他還會特意買禮物或在網上發(fā)紅包?!扒岸螘r間過三八婦女節(jié),我也像以前一樣給她發(fā)個520元的紅包。”
夏先生對自己父母的生日卻很少有表示,一家三口平時回去的時間并不多。
家住徐東的李先生有三個兄弟,是個大家庭。去年,他的母親去世,父親輪流在三個兒子家居住。李先生說, 15歲的兒子喜歡穿的衣服品牌,愛吃的食物,經常打的游戲,他一清二楚。但78歲的父親喜歡吃什么,自己卻一無所知。
對子女很耐心
教母親用手機卻不耐煩
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市民承認,自己平時關注子女教育的信息很多,也考慮到與孩子溝通時的各種注意事項,但對老人缺乏耐心。瞿老師在武昌區(qū)一所高校工作,他的父親去世多年,60多歲的母親單獨居住。每隔一兩個星期,瞿老師就回去看看母親。
去年冬天,瞿老師偶然發(fā)現,母親住的房子里的燈泡全都不亮了,煤氣灶也打不了火?!耙郧拔覀兠看位厝ザ际前滋?,從來沒發(fā)現這些問題,這次是晚上到家才發(fā)現。”想到母親幾乎幾個月都在黑暗中度過,也沒有喝過熱開水,瞿老師覺得很對不起老人。
他說,他給母親配了一部智能手機,但教了好多次,她還是學不會撥電話,教著教著,最后自己煩了,最終不了了之。他難受地說:“后來這部電話,只被用來接電話,四五年里我媽從來沒有主動給我打過一次?!?/p>
瞿老師的母親說,自己知道兒子平時工作忙,所以不想給他增加負擔。
記住孩子生日
比記住老人信息要自然容易
為什么對子女的關愛明顯要多于對父母的關愛?調查中,很多申報人表示慚愧,也有人說,關心孩子比關心老人要自然容易得多。
夏先生說,兒子出生后就是一家的重心,每年過生日全家人會提前幾天就開始準備。但對上了年紀的父母來說,除非是六十、七十這樣的大壽才會隆重地慶祝一下。
“子女的身份證號碼記起來比較容易?!宾睦蠋熣f,從兒子出生到上學,他的身份證要用來辦理各種證件、學校需要時隨時提供、外出旅游購買車票門票等,用得多,自然而然就記住了。但自己母親的身份證可能幾年都用不了一次。
在調查中,也有一家三代人之間關系親密,老人與孩子都能夠得到關愛的家庭。一位接受采訪的朱先生說,子女其實都懂得要對老人孝順。除了要多一些關愛,日常的交流也非常重要,老人面對子女時,也可以少些顧慮。
湖北省委黨校社會學教授萬小艷認為,《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的出臺,是國家考慮到申報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為減輕家庭負擔而實施的德政。但作為子女,在享受到了父母帶來的減稅福利后,要更加關愛老人。她建議,當今社會應通過良好的輿論宣傳,推進好家風和好家教,倡導敬老愛老的社會風氣。同時學校教育孩子要反哺父母,通過孩子的“小手拉大手”,帶動全家人對老人給予更多的關愛。
記者陳玲
責任編輯:崔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