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得出來這曾經是一片垃圾場嗎?

這是武漢市江岸區(qū)堤角旁正在施工的岱山生態(tài)修復工程現場,它的前身是一個296畝的垃圾場——岱山垃圾填埋場。
通過堆體整形、封場覆蓋、好氧快速降解、填埋氣體及污水收集處理、森林化景觀建設等手段,未來,它會成為集園林綠化、運動休閑、人文景觀于一體的長江主軸線上最大生態(tài)公園。
是不是挺神奇?湖北這樣的公園還不少呢!武漢園博園、沙湖公園、江灘公園、漢水公園……
武漢園博園
前身:金口垃圾場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座運行多年的生活垃圾填埋場。該垃圾場占地768畝,1989年起消納漢口垃圾,2005年關閉。其間,地下積攢起約520萬立方米、重約100萬噸的生活垃圾。

武漢園博園垃圾填埋場生態(tài)修復工程,是迄今為止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老舊垃圾場填埋修復項目,修復生活垃圾高達307萬立方米。

武漢園博園的成功建設,解決了垃圾填埋場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使周邊10萬居民的生存權得以保證,因此成為中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案例。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上,武漢憑此獲得“C40城市氣候領袖群第三屆城市獎”,這是中國內陸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獲得的第一個國際獎項。

沙湖公園
前身:沙湖填埋場
以前沙湖是武漢內環(huán)最大湖泊,湖面面積上萬畝。后不斷被填湖、蠶食,湖邊蓋起了大量的商品住宅,沿岸經常被渣土堆積,面積逐年縮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堆在美麗的沙湖邊。

2010年沙湖公園開始復建,清朝末年湖北官員任桐的《沙湖志》也成了沙湖公園景觀工程設計人員的靈感來源。

如今,沙湖公園成為武漢市最大的城中湖公園。公園將以大面積植物群落為背景,以游憩道“串”起景觀,公園里還設有親子樂園、野餐草地,小木屋、小綠地。

江灘公園
前身:紫霞觀填埋場
位于永安堂港區(qū)進港道東則的紫霞觀垃圾場曾經是附近居民的噩夢。于1991年建設并投入使用的該垃圾場屬簡易填埋,由于不具備污水處理功能,加之使用時間較久,硬件設備差,附近居民常常聞臭。每到夏季刮風時,甚至連一江之隔的古田居民也飽受來自紫霞觀的臭氣之擾,多年來投訴不斷。

建成漢江段江灘公園后,頓時養(yǎng)眼了許多!江江灘公園的最大特色將是親水,市民走在步道和廣場上,可看身邊江水撫岸。此外,桃花林、銀杏林,蘆葦林……現在已經成為硚口區(qū)最大的城區(qū)公園。

漢水公園
前身:郭茨口垃圾場
郭茨口垃圾填埋場是漢陽區(qū)西部較大的露天垃圾場。隨著垃圾排放量迅速增加,其污染物和異味嚴重影響周邊地帶和漢江環(huán)境。垃圾和垃圾場所導致的環(huán)境問題已嚴重影響該地區(qū)建設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引起了政府和市民的普遍關注。

1994年后,它成為在武漢市首個在垃圾場上建起的公園,在全國也是首創(chuàng),在這里被籌建成生態(tài)公園,免費開放。漢水公園采用的是江南園林風格,假山、小橋、流水一應俱全,其中十二生肖園和奇石園里,都有大片草坪,可供放風箏。從前人們經過此處多是捂鼻快速走開,現在這里卻成了吸引大家駐足游玩的踏青好去處。

化腐朽為神奇:青山綠水重回城市
湖北把多個大型垃圾場變成了美麗園林,讓更多的人看到了城市化進程中棘手的“垃圾圍城”問題的解決前景。
以武漢園博園為例,它是全球規(guī)模最大、難度最高的采用好氧技術修復垃圾填埋場。全國有50多個城市來園博園取經,學習這一解決“垃圾圍城”的生態(tài)治理模式。
園林建設應是城市生活的綠色福利,將人們從擁堵、污染、噪音等城市帶來的負面影響中解放出來,讓市民享受城市內在的舒適、愉悅,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幸福。這些垃圾場變的公園,集中展示了城市文化的積淀,把曾經的“綠色傷疤”建成了如今“都市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