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萬補償款哪去了
短片回放
2005年9月19日,因市政工程污水處理管道施工,洪山區(qū)武泰閘紅旗村近二十戶村民的土地被征用;10年過去,青苗補償和租地補償依然遲遲沒有落實,村民們感到很奇怪。今年6月,村民們無意中聽說補償款被原紅旗村四小組組長張少貴領走,數(shù)額高達23萬元。
帶著疑問,督查員來到紅旗村委會改制后的湖北長虹紅旗實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辦公大樓?,F(xiàn)任村委會負責人表示,23萬元款項確實由張少貴簽字領走,有原始單據(jù)為證。但張少貴說,他也不知道此事是怎么回事。
問政現(xiàn)場
一名政協(xié)委員表示,這事反映出村級組織辦事程序和政策的缺失,干部隊伍監(jiān)督機制、程序制度是否有了改善?十年前的補償款能追回嗎?
洪山區(qū)委書記黎東輝說,看到這件事,心情很沉痛。雖然具體事實還有待調查,但從片中看,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三資管理不到位,票據(jù)查清楚沒,審計跟蹤了沒,相關部門履責沒;二是村務公開不到位,補償款到底是多少,給哪些人了;三是干部管理不到位,張少貴拿到這筆錢,但村民沒拿到,可能涉嫌挪用掉了。
黎東輝表示,盡管這事發(fā)生在十年前,但他相信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要認真去查,一定能水落石出。因為追的不僅僅是錢的去向,追的是失去的人心,是村民對基層的信任。
阮成發(fā):不要粉飾 不要掩蓋
昨日,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fā)來到電視問政演播廳,為正在彩排的工作人員鼓勁加油。他要求電視問政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不粉飾、不掩蓋。
阮成發(fā)表示,自己在看了首場電視問政后,感到非常揪心。一些曝光了一兩年的問題仍舊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以及投訴電話無人接聽、辦理不到位等問題,反映了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嚴重缺失和不足,部分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隊伍精神的懈怠和能力的不足。對于暴露的問題,不能容忍,必須嚴肅處理,嚴格追責。同時,他希望能通過電視問政平臺,讓全市人民一起來參與城市治理,真正讓武漢每天不一樣。
問政觀察
村干部還得姓“村”
“好像”“不太清楚”“歷史原因”……這是昨晚電視問政嘉賓口中的高頻詞匯;“不認識”“沒見過”“找不到”……這是老百姓口中的高頻詞匯。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不是放在嘴上,而要放在路上,多下去走走,多接近群眾。一個渣土山裸露了5年,街道辦領導、區(qū)領導多次考察過該村,結果“沒發(fā)現(xiàn)”。村民找村支書辦事,都到辦公室門口了,卻找不到人,只能把心聲寫進掛號信。村干部不認識,認識了找不到,找到了管不了,村組織不能為老百姓辦事,干部又怎么能姓“村”?
還有江夏區(qū)近乎被遺忘的老人,該不該被扶貧救助,主要“聽口音”?村干部們似乎都很忙,但老百姓又不知道他們在忙什么,老百姓的困難他們不知道,需要解決的問題又解決不了,這是對基層干部和組織這一群體的信任侵蝕,信任一旦流失,就會引發(fā)許多次生問題。
如果村干部不進村,老百姓的需求就得不到有效反饋,就算一年辦5次電視問政,老百姓照樣也會“不滿意”。作風建設如果不主動作為,即使“嚴肅問責”,強推著往前走,也未必能建成“長效機制”。
民意不可輕視,民情不可不察,民心更不可有失。做“政治的明白人、發(fā)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班子的帶頭人”,不僅僅是對縣委書記的要求,也是村干部的工作要求,只有心系群眾、為民造福,只有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真正做到心系群眾、熱愛群眾、服務群眾,才能得到群眾的普遍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