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成大香线蕉99综合_亚洲精品国产aa_亚洲色在线观看_鲁鲁国产在线视频在线看片

新浪首頁| 新浪湖北| 資訊|城市| 鮮城| 旅游| 健康| 汽車| 惠購|達人會| 站內(nèi)導航

|郵箱|注冊

新浪湖北

新浪湖北> 教育>家長課堂>正文

三件小事看中國與德國教育孩子的差別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2014年11月14日【評論0條】字號:T|T

三件小事看中國與德國教育孩子的差別三件小事看中國與德國教育孩子的差別

  (一)

  “媽媽,我想要一塊巧克力糖!”

  這一天,在德國的一家超市里我聽到了這句在國內(nèi)經(jīng)常聽到的撒嬌聲。

  “這里是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會影響到別人的。這星期我們計劃要買的東西已經(jīng)全在這里了!闭f著,這位德國媽媽指了指她的購物筐,“如果你有能力為自己買一塊巧克力糖的話,你可以去買,如果沒有那你就只能放棄了!

  我靜靜地聽著,感覺很難想象這是在跟一個可能只有三四歲的小孩在說話。只見那個孩子眨了眨雙眼,無奈但卻順從地跟隨著媽媽去了收銀臺。

  試想,這一幕若是發(fā)生在中國,大多情況下是會以家長在孩子的哭鬧聲中妥協(xié)為結(jié)局的。而這對母女之間卻沒有任何的責罵與哭鬧,德國家長都習慣于將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德國的孩子們也不像我們的孩子那樣將哭鬧作為自己達到目的的“武器”。在德國,無論是公共場合還是我去過的私人家庭,都很少聽到家長的責罵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聽到的,只是他們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對話交談。

  (二)

  在中國,小孩兒上高爬低是大人們最為擔心的事,生怕萬一不小心摔著孩子。

  而在慕尼黑的奧林匹克公園里,我卻碰見了一位“膽大”的父親。慕尼黑的奧林匹克公園依山而建,有很多陡坡和山路。在公園的足球場外就有這樣一段很陡的坡路,而只有爬上這段坡才能看到足球場內(nèi)部。經(jīng)過這里時,我看到了一個小男孩站在坡下,踮起腳尖探著身子想要看看里面,而面對眼前的這個陡坡,孩子的眼里卻又有一絲膽怯。這時,孩子的父親走上來拉住他的手說:“來,抓住我 的手往上爬,沒事的,我的男子漢,大膽點!”孩子略帶遲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頂上的時候,定是因為看到了壯觀的足球場地,孩子高興地回頭向媽媽揮手。而正在這時,這位父親卻放開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來,并喊道:“我勇敢的寶貝,自己跑下來,你一定行的。”孩子先是一驚,但聽到了爸爸的鼓勵后他定了定神兒,小 心翼翼地走了下來。這時夫妻倆一起抱起兒子,像是孩子做出了什么壯舉似的,親吻著他,稱贊著他。父親放下兒子后,捧著他的臉說:“這一次不要依靠別人的幫助,自己爬上去,怎么樣?”

  那一天,只是在經(jīng)過這一家三口時碰巧看到了這一幕,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忘懷。對于這個可能只有四五歲的孩子而言,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針對膽量和獨立能力的訓練。與中國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不同,這位德國父親選擇了引導孩子離開家長的庇護去勇敢地、獨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三)

  外國的小女孩兒也像中國小女孩一樣喜歡玩兒布娃娃。布娃娃對于中國父母而言,無非是在孩子哭鬧時用來安撫他們的工具,而在德國,我卻看到了我從小就熟悉的布娃娃竟然有另外一種“玩法”。

  我的德國鄰居有一對很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他們總是喜歡到我們家來串門子,每次來還都是一人推著一個小嬰兒車,車里睡著一個芭比娃娃。我心想,兩個才剛滿三歲的小毛孩兒,自己不坐嬰兒車就已是不錯,誰想竟然還一人推了一個假娃娃,真不知我的這個鄰居是怎么想的。

  有一次說起了這事兒,孩子們的媽媽笑著對我說:“這個芭比可不是光用來給她們玩兒的,而是讓她們從小就要有關心和照顧他人的習慣。在照顧芭比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按時起床睡覺,按時吃飯,照顧芭比的這件事會使她們更有責任心,也更加自律。”看著兩個話都還說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點兒一邊給 小娃娃蓋被子,一邊給她們講著剛從幼兒園里學來的童謠,我和她們的媽媽相視而笑。

  同樣的一個玩具,德國的家長卻在玩中注入了他們獨特的家庭教育因素。讓孩子用成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從被照顧的對象成為去照顧他人的人,這樣的角色轉(zhuǎn)變,不但使得他們對家長對他們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認同感,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

  中國的孩子總是長不大的,或者更客觀地來說,是中國的家長們不想讓他們長大,或者是不認為孩子可以長大。生活在家長溫暖的羽翼下,漸漸習慣了這種安全感和這份舒適的孩子們,于是漸漸喪失了自由飛翔的能力。而在德國,大多家長都選擇用理性的、成人式的談話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早早地就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獨立 的個體,并讓他們學會獨立自主地做事情,處理問題。

  兩種教育方式,我們并不能武斷地說出優(yōu)劣,在中國式的教育下,我們的孩子大都對家庭和家人有著更為深厚的情感。然而,雛鳥終究是要離巢的,在放飛他們之前,是不是應該更早地讓他們走出我們的羽翼,去試著經(jīng)歷風雨的歷練呢?

相關報道

發(fā)表評論

精彩推薦更多>>

24小時排行

    新浪湖北_新浪網(wǎng)

    您可以選擇: 返回上一頁返回首頁

更多>>微博推薦

新浪簡介| 新浪湖北簡介| 意見反饋 | 營銷服務| 聯(lián)系我們| 誠聘英才| 網(wǎng)站律師| SINA English| 微博注冊|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