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學生們時間充裕,也多了接觸社會、結交朋友的機會。但記者近日在采訪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家長嚴格限制孩子的“朋友圈”,甚至強迫孩子只能結交“有用的人”。專家表示,將利益標簽貼在孩子社交行為上,不利于孩子成長。
10歲的晶晶在夏令營認識了跟她同齡的玥玥,兩人不僅興趣愛好相同,性格脾氣也相近。兩個孩子住得也不遠,很快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僧斁ЬЦ吲d地告訴媽媽她有個新朋友時,媽媽接連問了“她爸媽是干什么的”、“她學習成績怎么樣”等問題后,臉色立刻沉了下來,還說:“你以后最好少跟她來往,他們家太一般了,你跟她在一起玩也長不了什么見識。而且這孩子學習也沒你好,你別讓她把你也拉下去!本Ь挚鄲,她覺得只是和玥玥能玩到一起,用得著想這么多嗎?為了不違背媽媽的意愿,晶晶只好“陽奉陰違”,不再和玥玥相互串門,而是通過網絡、電話聊天,或者相約出去玩。
無獨有偶,正在上初中的詩韻也被父母嚴格限制了“朋友圈”。不過她的父母“下手”比較早,在她還沒交到知心朋友前,就先給她介紹了幾個。詩韻的父母學歷比較高、工作也“體面”,他們經常帶孩子去同學、同事家,希望兩家的孩子能成為朋友。媽媽常跟她說:“××的爸爸是醫(yī)生,不僅家教好,說不定以后還能用到人家;××經常出國,見識多,你要跟他多交流!笨墒窃婍崊s悶悶不樂,她對記者說:“我可不樂意去那些叔叔阿姨家。那些孩子要么跟我不是一個年齡段,沒有共同語言,要么就是自私自利,不懂得謙讓和包容。”
青少年心理學專家、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教授表示,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家長不應該將“功利”的標簽貼在孩子交友行為上!昂⒆咏坏街呐笥,既能多個玩伴,也可互訴衷腸,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如果家長一味阻止或限制,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家長應該正確引導,讓孩子掌握一定的自主權,只是注意孩子不要上當受騙就好。”王虹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