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一考定終身”,防“見分不見人”:37歲高考改革的“四場考試”
文理不再分科,打破一年一考,考試可以自選,綜合素質(zhì)招生,廢除“自招聯(lián)考”……相比往年“著重修正”的教育改革,2014年“37歲”的高考制度迎來“深度革命”,針對“一考定終身”“只見分不見人”“招生腐敗”等積弊的改革開始“破冰”。
記者獲悉,高考改革年末還有四大動作:出臺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相關意見;出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相關意見;出臺高校自主招生相關意見;出臺規(guī)范高考加分的相關意見。
突破“一考定終身”:不分文理科,英語“一年兩考”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勾勒出新一輪高考改革方案的清晰輪廓。
隨后,上海、浙江兩地率先試水高考綜合改革:高考不分文理科,英語“一年兩次考試,取最好成績計入高考”。
高考自1977年恢復以來,成為國家選才的重要通道。我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shù)在2009年達到2145萬人,2014年高考報名人數(shù)為939萬人。然而,“文理分科”“一考定終身”等規(guī)定影響一些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弊端日益顯現(xiàn)。
英語考試首次打破“一考定終身”,彰顯了此輪高考改革“啃硬骨頭”的決心。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說,英語“一年兩考”,有助于扭轉(zhuǎn)以應試為主的傳統(tǒng)思路,回歸學習的本質(zhì)。
北京大學教授宋偉說,“文理不分科”將培養(yǎng)更多綜合型學生,儲備跨學科、具備解決綜合問題能力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