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星期五下午3點45分,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前的街道上圍滿了前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密集的人群使得僅僅想掉個頭的汽車“步履維艱”。
五分鐘后,一個小女孩兒邊走邊跳出了學校西門投入媽媽的懷抱。她叫鄒婷婷(音),今年11歲。雖然下課了,但還不能休息,她豐富的課余生活才剛剛拉開帷幕:回家后,她先得用一個小時完成家庭作業(yè),然后得學習乒乓球、游泳、美術、書法和鋼琴。在周末,她還要參加收費高昂的補習班。滿滿的安排讓她不堪重負。不過,進入高中后她可能要放棄課外活動,全力沖刺高考[微博]。因為在中國家長看來,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高考將決定孩子的未來。
對于給孩子報這么多興趣班,像許多其他的中國媽媽一樣,婷婷的媽媽黃春華(音)表示,她也曾一度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但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全面發(fā)展才能適應時代需要。她說:“我曾見過英國的學校課程材料,我特別羨慕他們,而且英國老師會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而不是像中國這樣只是灌輸標準答案!
然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最近英國的父母與教育者們卻在中英教育質(zhì)量的差距而發(fā)愁。事情是這樣的,每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會對全球15歲學生的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素養(yǎng)進行評估,去年12月,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公布了2012的評估結(jié)果,參測的65個城市中上海全球第一,而英國遠遠落后,排在第26位。
下周,相關研究人員將由英國教育[微博]大臣牽頭在上海探尋中國教育成功的秘密,并打算以此作為英國教育政策調(diào)整的依據(jù)。
相矛盾的是,許多中國家長和教育家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中國的教育落后、非人性、壓抑而且不公平,甚至有許多人希望從西方獲得拯救中國教育的啟示。黃女士透露有些家長甚至通過行賄的方式讓孩子進入史家胡同小學(但她本人拒絕告訴記者自己是否這么做過)。
同大多數(shù)家長一樣,對于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許多專家也并沒有因為喜人的評估結(jié)果而有所改觀。北京師范大學[微博]教育研究院教授勞凱聲(音)就說:“雖然上海在PISA評估結(jié)果中一馬當先,但這并不表示上海的教育是十全十美的。實際上恰恰相反,它暴露了許多問題,中式教育強調(diào)死記硬背,這當然有利于提高應試能力,但卻忽略了對問題解決、領導等個人能力與技能的培養(yǎng)!彼補充說,只要中國教育體系不設法改變其拘泥死板的現(xiàn)狀,考試就會被默認為最可靠的人才選拔工具。
根據(jù)評估結(jié)果的分析顯示,上海清潔工和餐飲服務員孩子的數(shù)學水平比英國律師和醫(yī)生的孩子要高出三個年級以上。當然,這樣的分析結(jié)論并不可靠,更不能用以比較中英兩國的教育水平。首先,雖然上海的人口(2300萬)占中國總?cè)丝诘谋壤蛔?%,但它的人均GDP卻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而且其大學入學率更是高達4倍。再者,幾乎一半上海學齡兒童的戶口所在地都不在上海,受政策限制,他們只能回本省讀高中,而那些高中經(jīng)常人手不足。雖然中國有12個省份參加了測試,但政府只提供了上海的成績作為比較。
哈佛大學以為教育專家Tom Loveless在博客上寫道:“OECD并沒有公布是否有其他中國省份參加了測試,PISA也沒有公開參測的省份是由什么人選擇的。PISA與中國的關系缺乏透明度!
一位安徽蕪湖的老師告訴我們,在他的學校,每個班級的學生人數(shù)比上海要多得多,但經(jīng)濟實力跟上海又完全沒得比。他每月的工資是300英鎊,而大城市里老師的工資起碼是他的兩倍。他說其實蕪湖和上海的教學方法其實都差不多,但兩地為學生提供的學習環(huán)境和機會卻有著天壤之別。
不過,近年來一系列由于高壓教育機制引發(fā)的悲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反思。2012年,一組某高校全班學生邊輸液邊備戰(zhàn)高考的照片在社會媒體曝光;還有消息稱一名學生的母親因車禍去世,為了不讓他考試分心,他的親戚竟然直到事后12天才告訴他這個噩耗;去年五月,據(jù)官方媒體報道,有兩名學生因為“沒有完成家庭作業(yè)”自殺;
中國政府已經(jīng)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去年六月,政府下發(fā)的指導方針就提出學校教育應注重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公民意識”和“崇高理想”,而不僅僅是考試分數(shù)。然而,具體的解決方案仍然沒有著落。
一位退休的北京中學老師向我們透露,她通?拷o學生進行課外奧數(shù)培訓賺取外快,而奧數(shù)其實原本是為那些有著出色數(shù)學能力的學生設計的。
據(jù)媒體報道,20世紀90年代末,北京開始禁止小學設置入學考試,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取得優(yōu)質(zhì)生源,有的學校將奧數(shù)測試作為入學考試的替代品,奧數(shù)也因此受到家長重視,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適不適合,他們都會給孩子報班學習,由此掀起了奧數(shù)輔導的熱潮。盡管教育部多次壓制,許多學校仍以各種名目保留了這個輔導項目,而且參與輔導的學生人數(shù)仍居高不下。
一位因為這項課程存在的巨大爭議而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表示:“進行奧數(shù)輔導的初衷是好的,它面向的是真正對它有興趣的學生。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卻變了味,許多并不適合它的孩子被迫進行學習,這既達不到學習的效果也極大程度地占用了他們的休息時間,比如周末和寒暑假!
“這些學生走的是一條被扭曲的發(fā)展道路,這種現(xiàn)狀亟待改善!